防止生物喪失多樣性,2022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來自195個國家代表、NGO、專家學者、記者齊聚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了一個攸關地球和人類未來的重要國際會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在這次會議中,拍板《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訂定未來10年的具體工作藍圖和策略計劃;並通過「30x30目標」,意即2030年前全球30%的陸地及海洋應受到完善保護。儘管聯合國積極敦促締約國加入承諾,希望藉此達成2030年「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里程碑,實現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願景,但現實的狀況如何?這次會議突破了什麼?還有什麼是一次會議解決不了的問題?本季環境議思講堂邀請到親身見證COP15的專家學者們,和我們分享實地直擊、對會議決議以及臺灣應如何因應的看法。
🐟️ 活動對象:一般社會大眾,共80名。
🐟️ 活動地點:古生物館3樓簡報室。
🐟️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需購票入館。
🐟️ 場次及內容:
時間 |
主題與講師 |
簡介 |
3/26(日)
14:00-16:00
|
📣青年於生物多樣性大會的觀察-環境記者📣
黃梅舒 環境記者
環境資訊中心
|
台灣多次以觀察員身次出席聯合國生物大會,但這次是第一次有媒體代表一同出席,為臺灣關心生物多樣性發展的人回傳第一手資訊,並帶著記者的敏銳性觀察會場內外發生的大小事,以及從青年角度分享所見所聞與臺灣的現行狀況的差異。
|
4/9(日)
14:00-16:00
|
🐰生物多樣性開個會I -專家開講🐰
林瑞興 組長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被視為讓大自然走上復蘇之路的「最後機會」,並通過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協議多達26項,為直到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未來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提出了規劃,那臺灣呢?臺灣面對生物多樣性有什麼危機或轉機嗎?
|
5/7(日)
14:00-16:00
|
🌿生物多樣性開個會II -專家開講🌿
鍾國芳 館主任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
|
科學家警告:「隨著森林和草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海洋受到污染的壓力,人類正在將地球推向安全極限之外。」,為防止生物喪失多樣性,2022年來自195個國家代表、NGO、專家學者、記者齊聚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了一個攸關地球和人類未來的重要國際會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共同探討重要的環境問題,這次會議突破了什麼?還有什麼是這場會議解決不了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