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印尼僑民聯誼會臺灣分會(IDN)2017年起與臺博館連續合辦五屆的蠟染藝術節。為延續保存蠟染藝術,並鼓勵民眾投入社會參與展現多元文化,推出蠟染織品展示、蠟染服飾時尚秀、創意手繪工坊、傳統舞蹈演出和飲食體驗之列展演。各項互動體驗融合多元族群特色,邀請國內外觀眾與新住民共同注入文化新活力,深耕蠟染藝術創造城市新美學。
今年的主題為 2022「蠟染與 Eco print 藝術節 (Batik and Eco print Festival) 」,Eco-print生態印染(也稱為植物印染)是將樹葉或其他天然植物材料(如樹皮、種子或花朵)的顏色和形狀轉移到織物、紙張上或皮革上的過程。
為進一步讓民眾更認識蠟染文化以及生態印染藝術與哲學精神,將於 10/1、10/2(週六、日)於臺館南門館小白宮與廣場進行蠟染圖紋之認識與手做蠟染手工藝術品工作坊和體驗活動,讓臺灣民眾從文化歷史的脈絡認識當代印尼重要的藝術產業-蠟染藝術。
活動流程:
日期
|
時間
|
主題
|
講師
|
助理講師
|
地點
|
備註
|
10/1(六)
|
14:00-16:00
|
「Eco print植物染講座與蠟染工作坊」
1.介紹Eco-print生態印染
2.蠟染藝術的源起、圖騰意涵與繪製技巧
3.蠟染手工藝術品製作工作坊
|
Endhah Kartika Dewi
Saian Nur Fajri
|
Nurida Oktavia
|
臺博館南門館小白宮
|
1. 本活動需於臺博館教育活動平臺網路報名
2.本講座備有即時翻譯
3.本日活動,須憑當日臺博館南門館門票參加
|
10/2(日)
|
10:00-16:00
|
1.蠟染布體驗
2.蠟染時裝走秀活動
3.蠟染主題攝影棚
4.美食市集
|
1.蠟染布體驗活動講師:Saian Nur Fajri
|
1.蠟染布體驗活動助理講師:Nurida Oktavia
|
臺博館南門館廣場和小白宮
|
本日活動,須憑當日臺博館南門館門票參加
|

講師簡介:
Endhah Kartika Dewi:Dewi老師現為世界印尼僑民聯誼會總會理事,本身是名專業的珠寶設計師,在臺灣不遺餘力推廣印尼文化給社會大眾認識。
Saian Nur Fajri:Saian老師本身是印尼蠟染紡織產業國家職能基準草擬工作團隊成員之一,從小就喜愛畫蠟染。目前在臺灣推廣印尼蠟染文化,並舉辦過多場蠟染體驗活動。除了10/1講座向大眾介紹印尼蠟染,10/2也在南門館廣場為大眾進行整天的蠟染布體驗活動。
助理講師簡介:
Nurida Oktavia:Nurida老師與Saian老師共同舉辦過許多印尼蠟染活動與教學,從活動前的道具、材料和染色等準備工作,到引導大眾如何畫印尼蠟染,讓大眾認識印尼蠟染的文化。Nurida老師除了10/1的工作坊,10/2也在廣場為大眾進行整天的蠟染布體驗活動。

★10/2(日)印尼傳統舞蹈介紹

圖左
Eko Widodo和太太Rita Mawarni來自中爪哇,他們已經住在臺灣九年。他們很喜歡跳舞,因為他們熱愛藝術,尤其是爪哇的藝術及文化,其中Eko Widodo喜歡皮影戲,人戲,及爪哇舞臺劇。自從2020年的蠟染藝術節 ,Eko Widodo和Rita Mawarni會跳印尼傳統舞蹈。當時,Eko Widodo和Rita Mawarni跳來自中爪哇-沃諾索博的一支傳統舞蹈 Tari Hangesti。
今年的蠟染藝術節,他們會帶來一支傳統舞蹈,名叫Gatutkaca Pergiwa。 Gatutkaca Pergiwa 是一支中爪哇傳統古典舞,一支擁有梭羅風格的舞碼。這支舞在描述爪哇版的摩訶婆羅多故事,Gatutkaca 第一眼看到Dewi Pergiwa就愛上她了。Gatutkaca 瘋狂的愛上Dewi Pergiwa。原本Dewi Pergiwa 不接受Gatutkaca 的愛意,然而Dewi Pergiwa 後來接受了Gatutkaca 的愛。
圖右上
Yayuk Sri Rahayu 是一位印尼移工,喜歡唱歌,也喜歡設計。 有的時候,會幫忙印尼同鄉的移工設計及製作印尼傳統服飾。
2020年的蠟染藝術節起,她貢獻自己的寶貴時間來參加蠟染藝術節,除了協助參賽者挑選服裝、化妝,她也為大家唱歌,以印尼傳統方式、席地而坐唱歌。這類表演者在印尼被稱為 Sinden (意思是: 以印尼傳統甘美朗而唱的女性歌手)。當年該團唱的歌名是: Langgam Bowo Dada Ati.
今年的蠟染藝術節,該團也會席地而坐唱歌。大家敬請期待。
圖右下
Metta Wimala (黃美達)原先來臺灣念書,後來在駐臺印尼辦事處任職。從小學習印尼傳統舞蹈。沒想到, 到了異鄉,很多單位邀請她分享印尼傳統舞蹈。2020年的蠟染藝術節,她為大家帶來西爪哇井里汶市的面具舞 (Tari Topeng Cirebon)。這支舞蹈背後的哲學描述了生活中非常廣泛的面向,包括個性、愛情、憤怒、領導力,以及人類從出生到成年的人生旅程。
★10/2(日)印尼蠟染製作介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9年將印尼蠟染布(Batik)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印尼政府並將每年10月2日訂為「印尼蠟染布節」。蠟染布在印尼生活中無所不在,應用在富有文化質感的手染棉質及絲綢服裝,或嬰兒背帶(保佑嬰兒平安),或在喪葬中陪伴往生者。蠟染服飾可在商業或學術等日常場合穿著,也慶祝結婚、懷孕,並融入偶戲和其他藝術形式。
蠟染製作方式是先在織品上使用熱蠟繪出點或線設計圖,上蠟的圖案因其可防止布面染色,工匠需先將以蠟繪製好的布浸泡在一個顏色的染料裡,用熱開水消除蠟線,再重複上色。
為推廣蠟染知識核心,在2022年10月2日由塞陽(Saian Nur Fajri)老師帶領民眾學習如何握銅筆且劃出印尼特色圖騰。塞陽老師目前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班,也是一位印尼蠟染紡織產業國家職能基準草擬工作團隊成員之一。
★10/2(日)印尼傳統服飾體驗及拍照區活動介紹

為延續保存蠟染藝術,並鼓勵民眾投入社會參與展現多元文化優勢,世界印尼僑民聯誼會台灣分會 (IDN Taiwan) 與臺灣博物館共同合辦2022年「蠟染與Eco-print藝術節 (Batik and Eco-print Festival)」。各項互動體驗融合多元族群特色,邀請國內外觀眾與新住民共同注入文化新活力,深耕蠟染藝術創造城市新美學。
今年的「蠟染與Eco-print藝術節 (Batik and Eco-print Festival)」將於10月02日(週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廣場進行印尼傳統服飾體驗及拍照區,讓臺灣民眾從文化認識當代印尼重要的藝術產業-蠟染藝術。
當天,來到活動現場的民眾除了可以在體驗攤位穿上印尼特色服飾更能了解印尼服裝文化。並且主辦單位提供了美麗且富有紀念價值的拍攝區,讓民眾可以在現場記錄當下的美好時光。
★10/2(日)印尼美食市集介紹

今年,由世界印尼僑民聯誼會台灣分會 (IDN Taiwan) 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辦2022年「蠟染與Eco-print藝術節 (Batik and Eco-print Festival)」。民眾不僅可以參加工作坊,也可以欣賞印尼傳統表演及服裝秀,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廣場還能體驗印尼傳統服飾,並進行拍攝留念。
當然,為了更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美食是不可或缺的。
當天,來到活動現場的民眾除了可以看到印尼特色小點心,也會看到印尼人常吃到美食,例如: lemper (印尼雞肉飯團), klepon (椰絲麻糬球), arem-arem (印尼飯團), nasi padang (巴東牛肉飯), nasi uduk (印尼椰漿飯) 等。有興趣的民眾可以購買並與親朋好友共享印尼特色美食。
防疫相關注意事項:
1. 入館請量額溫超過37.5度則不准予入館。
2. 因目前仍維持防疫二級警戒,南門館全區禁止飲食飲水。
3. 全程佩戴口罩,隨時以酒精清潔手部,保持人與人之間1.5公尺之距離。
4. 更多防疫規定以博物館現場規定為主。
5. 活動當天請維持環境、秩序、清潔維護,垃圾請依分類丟入垃圾桶。
聯絡人:教育推廣組 陳信鈞(02)2382-2699分機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