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以時光機潛水艇造景意象,引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史前世界尋找遠古水怪,探訪水棲爬行動物家族。從認識「海爬大家族」談起,認識牠們的來歷,接著從「蜥鰭類群」、「海龍類群」、「鱗龍類群」、「魚龍類群」認識多樣形態的水棲爬行動物家族,以及其適應環境的演變,並由「生殖策略」、「趨同演化」和相關研究等單元了解其起源、演化的奧秘。
海爬大家族
水棲爬行動物為什麼不是恐龍?雖然均是中生代的爬行動物,但比較骨骼化石的形態,可發現兩者形態相差甚遠。藉由骨骼化石,將相近的物種依出現的順序進行比對,來推敲出各類群是如何適應水下環境的演變歷程。
蜥鰭類群
本單元從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屬於蛇頸龍一員的薄板龍談起,並介紹瑪麗.安寧如何發現第一件完整的蛇頸龍化石的故事。再從幻龍等基幹蜥鰭類成員的四肢和尾巴的形態,了解牠們如何從陸生形態,重返水域,逐漸演變成活躍於水中的形貌。最後是化石發現數量眾多的貴州龍及科學家藉由化石比較研究推測牠們的性別。
海龍類群
在中三疊世時期,水域中的海龍類有黃果樹安順龍、短吻貧齒龍,同時有屬於楯齒龍類的中國豆齒龍,以及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烏龜──半甲齒龜出現。
.JPG?v=5ac0b27e-02a5-4f86-8ed1-ac82d0bacf94) |
 |
蜥鰭類群-蛇頸龍複製品 |
海龍類群-黃果樹安順龍化石(臺博館典藏) |
鱗龍類群
蜥鰭類與海龍類是最早出現的水怪,不過第一個被人發現的水怪化石,卻是條「長了鰭的大蜥蜴」,經過研究將牠命名為「滄龍」。在流線型的身軀、強而有力的長尾巴以及四條鰭肢的輔助下,牠能迅速伏擊獵物,甚至能將蛇頸龍吞下肚,堪稱是頂級掠食者。
「腹軀龍」看似像長腳的海蛇,透過纖細的身體和長到不可思議的尾巴不停地擺動,可以在水中盡情地游來游去。雖然四肢和陸生蜥蜴相似,但纖細的身形難以支撐身體於陸地行走,因此無法回到陸上生活。
 |
頭骨化石.jpg?v=046b5504-a204-4fb8-815b-46250a6234b1) |
扁掌滄龍骨骼化石 |
前口齒滄龍(巨型滄龍)頭骨化石 |
魚龍類群
魚龍早在三疊紀時便已出現,在侏羅紀時遍布全世界,但在白堊紀尚未結束便驟然消逝。為了適應水下生活,魚龍的身形發生了哪些改變?除了像海豚般的身形,能讓牠在水下無拘無束,牠的大眼睛,也使讓牠們能夠在暗不見光的深海中不受阻礙,加上眼球外一塊塊骨片圍成的鞏膜環,更能抵抗深海的水壓。
.JPG?v=2b63b006-e79e-474f-bca8-76a510ed96f9) |
 |
魚龍類群展區 |
混魚龍化石(臺博館典藏) |
水棲爬行動物 復原圖 |
 |
 |
 |
蛇頸龍 |
幻龍 |
貴州龍 |
 |
 |
 |
扁掌滄龍 |
腹軀龍 |
大眼魚龍 |
生殖策略
水棲爬行動物胎生的證據,是從貴州龍、蛇頸龍和魚龍等水怪的肚子內「完整」化石得到解答,化石的出現排除牠們為食物的疑慮,也得知牠們是胎生動物。
不過,近期科學家在白堊紀的地層中找到了如橄欖球大小的軟殼蛋化石,比對現代會生這種蛋的蛇、蜥蜴,以及當時能夠產下這種尺寸物種,只能是滄龍了。然而滄龍在水中孵化軟殼蛋?又或是爬上岸生蛋呢?期待未來更多的研究來解答。
趨同演化
本單元介紹關係不相近動物之間發展出類似行為的情形,包含運動模式、外觀顏色及巨大化等。比如魚龍和海豚雖然分屬於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但善於在陸上行走的「腿」,都逐漸轉化成「鰭」;水棲爬行動物的體色也和海豚、鯊魚相似,具有暗色系的背和白色腹色;不同的物種,在類似的環境下發展出近乎相同的構造、形態的趨同演化現象。
臺灣地質年代雖然年輕,且水怪已經隨著中生代結束而銷聲匿跡,但牠們存在的證據卻不會因此抹滅。最近在臺灣東部發現疑似侏羅紀的海相地層,說不定未來有機會在臺灣發現這些史前水怪遺留的身影。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協辦單位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