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分機:328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展出兒童藝術教育展《「我記得......」:關於記憶與想像的拼貼》(展期:2024年7月6日至2025年6月15日),展覽從「記憶」出發,聚焦在當代藝術家如何透過各種「拼貼」的創作手法,將「生活中的記憶」碎片透過藝術的語言表現;期待邀請兒童一起參與,與我們分享來自兒童視角的生活記憶。
這次的教育展共有四位(組)藝術家一起參與展覽!其中,藝術團體「鹽池(顏鈺恬、吳有容)」展出作品〈噗通!〉,是藝術家以染⾊⼯藝溯尋家鄉溪流記憶延伸的新創作。
展覽期間,由藝術家和講師規劃一系列工作坊,從動作肢體、色彩、形狀、觸覺、氣味與影像敘事等不同感官的刺激與靈感,鼓勵兒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各自的方式參與詮釋藝術家作品,並創造心中各種關於溪流的記憶。
教育展 藝術家工作坊:鹽池(顏鈺恬、吳有容)
參與對象:國小3-6年級學童
參與人數: 每場次20人
活動地點:本館3樓工作坊
報名方式:免費,惟同一主題工作坊,限報名一場。
參與工作坊你可以…
- 從藝術家的視角來探索,你將發現原來藝術創作也能與環境、⽣活息息相關。
- 理解藝術家眼中的河流⾯貌,學習運⽤圖像和不同材料背後所象徵的符號與意涵,保持開放⾓度、解讀各種表現形式,融合想像在創作過程中並表達⾃我觀點。
- 啟動發現⾃⾝感官記憶與創造思辨的創作體驗。
各場次工作坊簡介:
概念 |
日期 |
主題內容 |
講師 |
|
動靜 / 肢體開發、探索、發想 |
7月20日(六) 13:30~16:30 |
水的自然動作 |
河流如同肢體般運作、切割、移動或滲透。因侵蝕⽽創造凹凸峭壁,因緩慢堆積成為邊坡,因四季變化伏地消逝⼜重⽣。回應⼼所嚮往溪的模樣擷取感受元素,從分解河流的動態,用肢體語彙組構屬於自己記憶的自然韻律。 |
吳有情 王國瑋 |
7月21日(日) 13:30~16:30 |
||||
觸覺、氣味 / 河⽔與泥的接觸 |
8月3日(六) 13:30~16:30 |
交換日記 |
藻附著在岩石表面上,快速不斷地被日子侵蝕,緩慢變小,成為卵石、礫石、細沙,河流從高處往下淘洗著時間與記憶,最後沈澱像泥成為大地的床。 我們每日踩踏在河的記憶上,氣味混雜著過去與現在,用手與日記揉合書寫成我與河的日常紀錄。 |
吳有容 顏鈺恬 |
⾊彩 / 美術、聲⾳、節奏、形狀 |
8月4日(日) 13:30~16:30 |
你覺得呢? |
如果眼睛看不見,河流會是什麼模樣? 聽著城市裡低沉的⽔圳,像雨滴噠噠、⽔嘩啦啦。聞著的味道像是化學藥⽔、鐵鏽,還是感冒糖漿? ⽔是透明的,但在每個⼈⼼裡有各種質感與形狀。透過不同的感官聯想,詮釋⾃⼰記憶中河流的顏⾊,賦予材質、形狀與抽象意義,呈現視覺以外的感受。 |
|
影像/ 攝影、敘事、⾳景 |
10月12日(六) 13:30~16:30 |
是河不是河? |
河流在現代社會中所具備的功能是灌溉、飲食、交通、防禦、洗滌、能源或廢棄處理場所等,以各式樣貌流淌在⼈們的⽇常生活中。 擷取關於河流的局部影像,或許是⽔泥堤防、洗碗精泡沫或充滿著廢棄物。河流像是乘載著⽣活的⽇記,記錄著各種物件、時代記憶。透過重構河流的影像,在靜⽌的畫⾯中形塑出⼼中的河流。 |
陳姿華 |
10月13日(日) 13:30~16:30 |
藝術家及講師介紹
鹽池(吳有容、顏鈺恬)
吳有容
⽣於⾼雄鳳⼭,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學應⽤藝術研究所,主修纖維藝術。創作關注於藝術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等多樣態的創作嘗試。近期以⾏為與裝置呈現非傳統纖維的編織、染色方式進行的創作。
顏鈺恬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主修建築設計。
斜槓創作於工藝、獨立刊物編輯、視覺設計、工藝企劃統籌與設計。
吳有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曾以舞者身份參與多場舞作並獲選代表臺北赴英國倫敦參與2013年「跨藝計畫」(Artscross London 離鄉・在別處),演出Dam Van Huynh舞作《Gloves》。目前專職於舞蹈藝術教育。
王國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深耕於雙語藝術教育、表演指導、教育計畫等。
陳姿華
為屏東霧台魯凱族,紀錄片創作者、影像及相機製造者。曾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駐村研究古典濕版攝影(Wet Plate Collodion),並持續透過古典攝影技術與時間進行創作,研究各形式的箱型相機(Box Camera)。近期創作為拍攝原住民相關議題紀錄片與實驗影像,與自我身份進行對話。
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活動報名系統個資告知暨同意條款 |
||||||||||
當您登入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活動報名時,您同意以下內容並於勾選同意後進行下一步。您瞭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