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特展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Session Information
Number of Sessions Venue
當我們同宅一起: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日曆圖案 2023/11/28 09:30 ~ 2024/11/10 17:00
googleMap連結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廰舍二樓特展區

 


Event Information
本展以十九世紀以來的公共住宅發展為主軸,呈現國際上各國發展多元公宅設計的努力,以及對照臺灣自日本殖民時期、戰後至美援等不同階段的嘗試,探討臺灣與世界公宅設計歷史關係,由歷史中反省未來新公宅所代表的時代意涵,以及下世代對於新公宅設計的可能性與機會,帶動大眾對於未來公宅或居住生活的想像。
Event Details

打造更好的未來?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
百年來,「公共住宅」一直是許多國家解決居住問題的重要手段。國際上諸多公共住宅計畫,反映不同時代的政策和社會價值觀,亦對居住環境和社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無論這些公共住宅被如何稱呼,皆是國家在不同層次上的治理與調解居住問題的政策工具,同時也肩負打造宜居的理想現代生活,並為實踐新設計理念的重要場域。
本展透過世界各國及臺灣歷史上約40處的公共住宅設計案例,探索公共住宅設計如何打造理想現代生活的過程,為觀眾呈現各種創新的住宅設計方案。這些方案不僅關注居住空間的功能性,更將人文關懷和社會價值融入其中,從而創造超越當時代的住宅設計。


A:何謂公宅?國家提供住宅給民眾的源起
公共住宅制度起源於19世紀,或更早以前的歐洲,受一些慈善資本家倡議之住宅計畫啟發。
工業革命後,大量人口湧入都市,城市供應住宅短缺,導致貧民窟出現,進一步引起諸如霍亂等公共衛生危機。歐美各國陸續推出改革住宅供給相關政策機制及新的住宅計畫,以改造貧民窟居住環境,如英國於1890年提出的《工人階級住房法》,即授權地方政府建造或者改造適合工人階級的住房以為因應。
兩次大戰期間,勞力與物資的缺乏,延緩了興建公宅的腳步。直到1945至1975年,因應戰後重建與伴隨嬰兒潮世代而激增的住宅需求,歐美各國紛紛投入大量經費補貼興建住宅,造就了福利國家的黃金年代,並與當時都市擴張、新市鎮建立、現代工程技術的潮流相互呼應。
然而,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起經濟上的停滯性通膨,新自由主義取代原先的政府干預主義、國家主導的福利制度,住宅政策也隨之轉向。許多國家開始朝向市場化、住宅自有的方向調整策略,公宅建設也開始引入私人投資,並推動公私合作,納入地方社區參與,公宅形式日趨多元。


B:人人都值得擁有──陽光、空氣、水與廁所
工業革命後,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由於住宅短缺,導致貧民窟的出現,並進一步造成生活環境的惡化,衍生公共衛生問題。大量簡陋的聯排房屋缺乏足夠衛生設施和自來水的供給;由於城市化速度太快,舊的排水系統無法及時排除污水,廢棄物堆積並逐漸腐爛、發酵。城市密集擁擠的居住情形和衛生狀況的惡化,使病毒細菌迅速滋生,傷寒、霍亂等疾病傳播,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同時期的臺灣,日本總督府重視掌控公共生活風險與維持衛生,並認為國家應當不只於瘟疫時進行干預,而是應該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保證基本的福利救濟,促使每位公民建立維持清潔的文明習慣。


C:建築進化論?──快速、便宜、永續循環
建築師為了更快、更便宜地建造更多的房屋,採用新的施工方式和建築材料,不僅影響建築的外觀和功能,還廣泛改變了景觀環境。
首先,制定標準化的建築設計和施工流程以及建築構件,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並降低成本。其次,鋼結構和電梯技術,能夠建造更高的建築物,使固定面積的土地容納更多住宅空間,並且改變城市的天際線。再者,鋼筋混凝土技術具有較高的強度和耐久性,並且能防火抗震。預鑄工法則使得工程更加迅速和經濟,並且能更有效的控制品質。
近年環保永續則是新趨勢,引入新的建築技術和材料,以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和提高室內環境品質。重視現有空間的再整修利用,除了節省經費、縮短工期外,也減少拆除舊房子而產生的大量廢棄物。


D:我的家庭真可愛,整潔美滿又安康──空間格局與現代家電
住宅,原先只是用以遮風避雨的空間,隨時代演變而逐漸有更多的功能。公宅設計呼應各時代新生活的需求,首先是戶內空間格局的變化。日本傳統建築榻榻米房間原先是多功能使用,用餐、睡覺都在同個空間。經過住居生活的西化後,公營住宅提出DK的概念,將廚房、餐廳、睡眠空間獨立出來。並以最小限空間、最短動線距離為設計準則,創造有效率的生活空間。伴隨空間格局變化而來是新式家電設備引入。例如原本區之一隅的洗浴盆,改為獨立衛浴空間後,即需要水管技術與抽水馬桶、浴缸、熱水器等設備配合,以及足夠的自來水水壓,兩者相輔相成。又如現代西式廚房,需要站式流理台、瓦斯爐、冰箱等,才能縮短家務勞動時間、減輕家庭婦女的負擔。時至今日,還包括了電扇、冷氣、電視、電話、網路通訊、乃至智慧燈具、智慧家庭助理、居家安全監控系統等等,共同定義了我們今天想像的美滿家庭生活。


E:公宅經濟學──可負擔的住宅?或是可投資的商品?
公宅是為解決民眾居住問題而設,除了設計外,經濟面的思考也不可或缺。公宅的性質應該是一般民眾收入可負擔的住宅,還是可投資的商品?
公宅建造目的一般是提供低收入家庭一個可以安居的地方,因此公宅的租金通常低於市場價格,為了降低成本,在建造時會使用簡單的構造和材料,並且不提供高檔設施或豪華裝修,主要滿足民眾基本居住需求。至於「可負擔」的認定,國際主流是按「實際收入」,參酙身分階層,再設定區位、規模、屋齡等係數,計算出該家庭的社宅租金;目前臺灣社會住宅,租金定價多以參考市場租金打折,再按身分差別微調的方式。
公宅若是私有化,不限制民眾買賣,容易演變為自由市場的金融投資商品。過去臺灣政府會按不同職業身分別給予不同貸款條件,並將國宅以低於市場價格銷售給民眾,因此某些位於都市精華區的國宅,一經推出,立刻蔚為風潮,即使沒有實際居住需求的國民也大排長龍參加抽籤,一旦抽中堪比樂透中獎,轉手賣出即有豐厚利潤,形成所謂「樂透國宅」的現象。

F:設計革命與夢想之城
從花園城市到空中走廊,大街廓社區到垂直城市,每個時代都帶來了獨特的居住思維和設計革命。這些變革不僅關注個體住宅,更強調了居民共同生活的公共性和共享空間的重要性。

結尾:設計革命與夢想之城
當我們正大興土木建設社會住宅的此刻,回顧世界公共住宅百年歷史過程格外有意義,提醒著我們:住宅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展現我們理想現代生活的載體。從最初只是提供基本居住需求,到今日更加關注居住品質、社區環境、生態友好、循環經濟的新生活營造,公共住宅的下一步會是什麼?我們並沒有標準答案。然而,相信透過持續的關注與辯論,我們可以打造更好的未來,人人皆能有舒適、永續且充滿生機的居住環境。
 

*本展同時為文化部「淨零排放示範展覽計畫」示範展,以「循環使用、減少使用」為策略,展場的展架以可逆式設計,拆解後可移地再使用,同時減少塑化材料使用及印刷品印製數量,為展場設計製作的減碳製作嘗試,也為2050淨零碳排放之國家政策具體實踐。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 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協辦單位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Related Links

Related Ev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