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臺灣林業鐵道特展-駛入百年森光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活動簡介
臺灣山林的大規模採伐,始於20 世紀初期,為載運木材下山,在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及東部等林場,建造多條鐵道及索道等運輸系統。本特展邀觀眾一同深入山林,了解林鐵百年時光所蘊含的價值及意義,窺見林業發展、林鐵車輛與運材方式、林鐵聚落生活,以及生態與文資等議題。
活動內容介紹

臺灣中高海拔地帶的山林雲霧中,有著深邃的巨木森林,涵養多樣的生態,也是開發者眼中蘊藏高價木材的寶庫。十九世紀末,臺灣總督府經過探勘和調查後決意開發,為能運送大量木材下山,因而興建林業鐵道。林業鐵道不僅在臺灣產業鐵道系統中呈現極為獨特的樣貌,也是許多人工作、生活的記憶軸線,與大時代的社會變遷、自然與人群的關係密不可分。
本展覽從回望臺灣林業的發展背景與林業鐵道興築源起,探索當時林業運送的方式、回顧林場和鐵道共伴的生活記憶,反思其文化價值,沿著載運木材的時光軌跡走向未來。

我們的山林
臺灣自然資源豐富,自十七世紀鄭氏時期以來,外來開發者攫取資源的腳步,從平地逐漸深入中高海拔地區。日本統治臺灣後,進行全島資源的探勘與調查,當中包含過去未知的高山地帶,並實際著手開發森林資源,揭開興築林業鐵道的序幕。林場設立、山林資源開發及交通運輸建設,對於山林居民的生活領域、生活方式,以及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帶來一定的影響。
本單元從臺灣蘊含珍貴森林資源的環境成因談起,述及外來者對於山林資源價值的調查、原住民族敬重自然及取用有度的信仰,以及統治者治理政策及與森林開採制度下,人與山林關係的轉變。藉由珍貴歷史圖像與事記年表,呈現日本時代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官營三大林場」,以及東部林田山、木瓜山(哈崙)、太魯閣(嵐山)林場的發展歷程,回溯臺灣林業鐵道興築源起。

林業鐵道大搜秘
臺灣最高價的樹種位於中高海拔區域,地處深山的林場,為能集結、搬運木材,運輸成為林場發展重要的課題之一,雖有許多載運方式可以選擇,但鐵道是日本時代最常見、最不可或缺的工具。
林業運輸的工具和方式,與開發當時的技術程度、投入資金多寡及所在區域環境條件息息相關,有時未必一次興建到位,而是逐步改良。臺灣林業運送方式多元,諸如利用山坡坡度自然重力下滑的「滑道」、利用河川放流的「管流」、利用動力機械牽引的「索道」、「鐵道」等,並發展出相對應的車輛樣式、鐵道線形設計,亦採用不同運輸方式串連運材路線形成系統。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林田山、木瓜山(哈崙)與太魯閣(嵐山)等六個林場鐵道系統,皆與平地臺鐵路線銜接,各具特色,其運材方式也反映臺灣林業運輸工程的演變。

森林裡的移動風景
林業開發需要鐵道運輸系統設置,也需要大量勞動人口,吸引許多人來到山林中謀生,也因為工作與生活所需,林場衍生出辦公、宿舍、教育、醫療、宗教、娛樂及商店等設施,形成一個個充滿生活機能的聚落。山中生活有苦有樂,鐵道系統就是串起人群的一條線,形塑獨特的工作、婚喪、信仰、醫療、採買等記憶。同時也開啟林場觀光風潮,留下文化藝術的痕跡。
臺灣的林業鐵道已超過百年歷史,途經許多歷史陳跡及雋永風景,見證歷史與山林政策變遷,以及人與自然共存之道,有些山林故事逐被遺忘,有些山中記憶仍被延續。鐵道連結過往與現在,串聯起文化的永續傳承。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協辦單位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