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活動簡介
以「藏品與社群連結」為策展核心,透過百年前來自東南亞區域的藏品連結當代東南亞在臺社群,藉由「人與物」、「物與物」的對話,並與東南亞在臺移民工共同合作,聚焦東南亞地區的信仰、藝術、風土民情,以及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活動內容介紹

臺博館典藏的東南亞藏品相當豐富多元,包括爪哇/馬來克力士匕首、面具、皮影與木製戲偶、甘美朗樂器模型、生活器具、錢幣與風俗明信片等。這些來自東南亞的藏品是臺博館獨具特色的蒐藏,代表著百年前對於東南亞區域經貿、文化、族群及信仰的知識體系的關注。
回望百年前的臺灣與東南亞的故事與物件脈絡,藉由本次展覽梳理,呈現跨越百年時間向度,是如何透過「物件」與「故事」的交會,產生「對話」,從藏品背後的故事觀看「百年前的東南亞」,認識當代跨國移動者帶入臺灣的「當代東南亞」文化,希望能帶給觀眾更多關於臺博館、臺灣與東南亞的多元視野和再發現。藉此推廣尊重多元文化,也展現博物館結合在地不同社群的力量。

展覽總說
南洋,是充滿雄偉壯觀閣樓的城市;是香稻如黃雲漫天的膏腴良田;是一片興盛繁華的進步之地。」(川上瀧彌,1911)
在歐洲人還沒來到東南亞之前,各島嶼之間,大家都是自由移動的,但是歐洲人來了之後,就開始有區域的限制,更不用說各國獨立後,我們都要靠護照才能到別的國家。這跟古老時期各島嶼之間的自由移動很不一樣啊!(馬來西亞新住民 駱秀娥,2022)

作為臺灣現代知識啟蒙地的臺博館,回應當代社會文化多樣性,逐步建立臺灣認識東南亞的方法。透過百年前來自東南亞區域的藏品和當代東南亞在臺社群(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連結,以藏品為核心與東南亞在臺移民工共同合作,呈現跨越區域與文化差異的相遇故事。

信仰同來 藝術同在
東南亞地處海路的交通樞紐,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來自印度、西亞、歐洲等地的宗教,隨著移動者來到此處扎下深根,並與當地豐富的信仰文化交織成多元璀璨的樣貌,厚實了東南亞的信仰底蘊。這些精神層次的存有,透過各種藝術形態呈現,信仰經由藝術而變得具象,同時藝術亦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回應。

爪哇神鷹迦樓羅 峇里島羅波那與邪鷹維爾美納 蘇門答臘巴塔克穀倉模型 蘇門答臘舂搗亭模型
爪哇杖頭傀儡戲偶:哈努曼 爪哇木質平面傀儡:佛僧 爪哇木質平面傀儡:波諾羅戈王族後裔 爪哇木質平面傀儡:重迦羅國王子
越南貉龍君符籙儀軌典籍(許燦煌先生收藏) 印尼東爪哇克力士匕首(臺博館典藏)

季風帶的風土民情
東南亞獨特的「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體現在飲食、穿著、居住等日常生活中。各族群將生活區域裡容易取得的植物、石材、泥土、金屬,加工製成各式器物用具,因此製成品均具有顯著的在地特色。相關工藝也隨著鼎盛的海洋貿易與人口移動,在季風吹拂的區域彼此影響。

印尼沙嗲小販模型 泰國木腿糯米飯蒸簍

移動與相遇,一位東南亞朋友讓你認識一個東南亞城市
在臺灣,我們可以遇見許多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因為求學、工作或結婚等因素移居至此。每位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人有著屬於他或她的在地視角,如果你認識十個不同地區的人,你就會有十種不同的視野。期待透過本次展覽讓來訪觀眾能認識更豐富的東南亞文化。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協辦單位 | 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台北偶戲館、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世界宗教博物館、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

相關系列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