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特展 誰是建築師?二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師制度的演變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活動簡介
本展回顧二戰後臺灣「建築師」專業的形成與變遷。「誰是建築師?」出身、師承、技術流派迥異的建築家,不論是少數知名者或沉默的大多數,在政府主導的「建築師制度」下,一律被納入「建築師」的群像之中,憑著務實的建築技術,藉由建築設計改造實質環境,讓二戰後邁向現代化的臺灣城市與建築風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活動內容介紹

本特展回顧二戰後臺灣「建築師」專業的形成與變遷。1971年《建築師法》於臺灣公布施行,賦予建築師獨立而完整的專業身分。但在這之前,「建築師」被納入「技師」的範疇,與土木、營建等專業者之間的界定模糊。
從「建築技師」到「建築師」的制度化過程,不僅有戰前日人「殖民現代化」成果的延續,更有國民政府南京時期制度的沿用,以及美援時期「現代」體制的輸入等多重影響。
「誰是建築師?」出身、師承、技術流派迥異的建築家,不論是少數知名者或沉默的大多數,在政府主導的「建築師制度」下,一律被納入「建築師」的群像之中,憑著務實的建築技術,藉由建築設計改造實質環境,讓二戰後邁向現代化的臺灣城市與建築風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本次特展以七個主題,透過舊時照片、證件、文物、設計書圖、歷史年表和建築模型等展示物件,呈現「臺灣現代建築師制度」從萌芽到成熟的演變、重要影響和事件及「建築專業」意志的形成。

誰是建築師
以策展宣言揭開展覽序幕,藉由1956年新聞影片,揭示「建築師制度」的建立是超越複雜師承關係及技術流派之上的關鍵,通過資格審核,才能編入名為「建築師」的群像之中。

意外的現代
透過戰前與戰後的「建築專業差異」、「建築教育的轉折」及「戰後重建與建築制度的兩難」等單元,呈現不同政權對於建築專業的理解差異、臺灣建築教育的奠定基礎,以及戰後政府面臨法規與現實需求衝突下的因應作為。

制度的萌芽
戰後政府面臨制度與國家重建的兩難處境,除制定辦法授予臺籍建築專業者臨時建築師資格外,1950年恢復國家考試舉才制度,當時臺籍建築專業者,如高而潘等投入考試行列,成為戰後臺灣建設的重要建築師。教育、考試與法規三者配合,確立了戰後建築師譜系的起點,也開啟臺籍建築專業者的新身分。

微明的前景
從「建築師考試制度的成形」、「以資格為準的專業」等單元,道出戰後初期的建築師以考試取才看似單純,但卻是由不同的時空環境與法令混雜而成的狀態,而「建築專業」成為法令規定下的資格問題,其內容則處於曖昧不明的狀態。

依賴與成長
講述「美援」時期對臺灣「建築專業」的總體改變,其資金、繪圖方法、營建技術、教育體制等,改變了日本時代建立的建築管理、營建工程體系及建築教育內涵,同時帶動臺灣學生自主發行刊物,標示著建築教育從務實的技術訓練,轉向藉由建築設計改造人類實質環境為主的教學方針。
另外,戰後隨著大量傳教士進入臺灣傳教,為興建教堂,引進外籍的建築專業者進行籌建工作,意外成為了臺灣戰後建築史上獨特的脈絡。

專業的成長與演繹
藉由「國際合作的濫觴」、「事務所不是唯一的終點」、「逐漸浮現的專業意志」、「建築不是只有蓋房子」、「建築師不再是技師」及「站在轉捩點上」等展示單元,展呈戰後建築師專業意志的形成、建築師角色的強化、建築設計的價值意涵等。

建築,仍然在進行中
「建築」從語言上曖昧不明的工程科別,逐漸演進成今日多元並陳的樣貌,而「建築師」所負責的「專業內容」仍待多方面的探討,以成就「專業意識」的共識。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共同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共同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