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巡迴展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巡迴展
日曆圖案 2021/12/01 09:00 ~ 2022/03/06 21:00
googleMap連結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藝文走廊

 


活動內容介紹

自然觀察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數萬年前的史前遺跡與遺物,例如法國著名的 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拉斯科洞窟(Lascaux)裡兩、三萬年前的壁畫等。即便沒有文字,當時的人仍然可以栩栩如生地重現周遭的自然生態景象。而在文字發明以後,即使人們在書籍文章中以大量文字對各種觀察、記錄、科學分析等進行描述,也無法取代圖像在傳達訊息方面的一目瞭然之處。藉由觀察自然,對動物、植物、化石,乃至地景等進行的繪圖記錄,也逐漸的發展成兼具學術專業與美感的科學繪圖。就自然史(又稱博物學)方面而言,最早期的科學繪圖以幫助人們識別鑑定生物為主。例如記載各種藥用植物的東方的本草綱目及西方藥典,以及講述自然生態的博物誌等。

 

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伴隨著愈趨精進的繪畫技巧與愈來愈多的新物種,使得科學繪圖也加入了更多的細節表現,包含動物的解剖形態,或是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特徵,鉅細靡遺的呈現自然的豐富樣貌。十九世紀以來,隨著殖民版圖的競奪開發,以探索自然為骨幹的自然史也乘勢而起。許多的探險隊除了伴隨著動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等專家之外,有時也有繪圖師隨行,隨時記錄現地觀察的 材料。即使沒有隨隊繪圖師,科學家本身也常具備相當的繪圖能力,因而能在野外,或是回到研究室後仔細的描繪記載探險所得的標本。因此,科學繪圖的發展和精緻化,也可說是與自然史的興盛息息相關。


在臺灣,與自然史相關的 最早的科學繪圖 是英國植物學家威廉·傑克遜·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分類學文獻中的蓪草的繪圖。科學繪圖的工作從英國人在臺灣進行自 探索的時代開始,至後續的日本人、臺灣人的自然史研究,直至今日都還在持續著。除了專業的學術文獻,科學繪圖也常在各個出版社出版的圖鑑中為人使用。常與出版社或學術書籍合作,且作品較為現今人們熟知的科學或學術書籍合作,且作品較為現今人們熟知的科學繪圖家就有王仁禮、陳建鑄、黃崑謀、鄭義郎、林松霖、楊恩生等。本次展覽重於科學繪圖與學術書籍的關係。透過科學插畫的呈現,展示各類書籍、畫稿,展品包括從書籍中抽取出來圖片、解說插圖與當代創作等。讓觀眾從博物學者的視野,追隨臺灣一直以來自然探索的足跡,透過展覽豐富民眾閱讀體驗。


國資圖前身為臺中州立圖書館,創設於 1923 年,日據時期臺灣行政區劃分為五州三廳,臺中州包括現在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從行政層級來看,它是僅次於總督府圖書館的公共圖書館,典藏數量豐富的日文圖書,目前本館典藏之日文舊籍約有 23,276 冊,包括官方及坊間刊行之各種出版品,有圖書、雜誌、官公報等;1947 年(民 36)臺灣省政府成立後,作為省立圖書館,收藏省政府相關資料,包括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省政府公報、九年國教資料等,因部分資料年代久遠,紙質自然脆化,目前多數均已絕版,這批舊籍十之八九為印刷品,少部分為手抄本、照片,內容稀有、珍貴但形式脆弱,歷經二次大戰戰火、統治政權交替的烽火歲月,也成為戰後保存最完整之州立圖書館。後又經過颱風、地震頻襲等天然災害的洗禮,能倖存下來的日文書籍就顯得相對罕見珍稀。


日治之初,日人學者專家即紛紛前來臺灣從事各種調查研究,包括植物的學術調查研究,首次公開展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珍稀館藏《蘭譜》,《蘭譜》作者川澄理三郎於1896年奉派來臺並擔任隨軍攝影師,於1901年隨海軍武官至爪哇從事貿易,他在1920~1927年居留爪 哇期間,醉心於蘭的研究,並於茂物植物園從事蘭花之寫生,共完成六百餘幅,其作畫採彩色工筆畫法,十分逼真傳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藏之《蘭譜》內容收錄93幅工筆畫作,每幅作品詳細標明蘭花之屬名、種名、產 地、寫生日期等,每頁有「臺中州立圖書館藏」鈐印於左下角空白處;封面及蝴蝶頁有「川澄」、「芳蘭」鈐印。可謂是名符其實的珍稀館藏。國資圖將這珍稀館藏,按其原書原貌,製作成複本書,將原本具有人文價值卻深埋於書海之前的珍稀館藏,重新的展現出世代風華,對圖書館的典藏具歷史意義與價值。
 
指導單位:文化部、教育部

主辦單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財團法人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博物館

協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社團法人臺灣植物分類學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展覽名稱: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展覽時間: 2021/11/23-2022/3/6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藝文走廊(台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場照 展場照

展品照 展場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