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2019數位藝術創作案「Contours舞・界・線」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2019數位藝術創作案「Contours舞・界・線」
日曆圖案 2019/02/23 09:00 ~ 2019/04/28 18:00
googleMap連結 108展覽室

 


活動內容介紹

展期:2019.2.23(六)- 2019.4.28(日)
開幕式:2019.2.24(日) 14:30-16:3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108展覽室

 

創作自述

從生態心理學提出的生命中心(biocentric)觀點出發,《Contours舞・界・線》以舞蹈錄像為媒介,呈現一場自然與身體、當下的身體痕跡與錄像的記憶載體之多元對話。

當舞蹈的身體進入自然場域-

身處蠻荒,如何以超越人類中心主義(homocentrism)的思維,感知形體的存在與融入?反之,人體渺小的尺寸與動量,如何抗衡巨大無邊的生命能量?

當自然中舞蹈的身體進入影像的攝製-

透過影像的觀看和排列,地景層次的樣貌和舞蹈身體的線條律動,展現出一種韻律式的圖騰,一種原始性與當代性交融的感官意象。透過影像乘載,沒有了當下即逝的限制,進入了可恆常再現的循環,也巧妙回應了人進入自然感知的時間感:

人們沈浸在自然之中,常常產生一種超越時間(timelessness)的感覺。時間不再是線性的,反而比較像是在不斷循環。

史帝文・哈柏,〈荒野之道〉,《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p. 179

 

古老大陸澳洲喬治湖「五百萬年」的地景在360度環景中再現,塑造了一個扭曲非單向的時空:綿長的虛無、亙古的存有、湖泊與身體質地的流變(極度乾燥、極度泥濘、螺旋不定向風、微觀與巨觀)。當觀者進入環形中,身體不再是影像的對立面,而是成為作品的內在,進入了影像與舞者共同的時間性。地景空間的虛擬實境,舞蹈的身體勾勒出界線,而時間在扭曲的空間中化為無限。

 

導演/編舞:彭筱茵

攝影指導:陳逸書

剪接/調光:曾煥炘

行政統籌:Barbie Robinson、陳逸書、鍾儀

美術:彭宇弘

音樂設計:大恭

表演者:伊莉莎白・陶曼、Vivienne Rogis、Amanda Tutalo、Miranda Wheen( 澳洲Mirramu 舞團)

陳怡靜、陳福榮、鍾儀(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由彭筱茵(舞蹈)、陳逸書(攝影)和曾煥炘(錄像)等藝術工作者於2009年創辦。作品結合表演、視覺、科技藝術,並以多元形式呈現如室內或環境劇場、舞蹈影像、錄像藝術等。透過跨領域的共同創作,表現自然與人文關懷的另類議題;積極參與環境議題相關藝術行動,將創作理念帶出劇場外實踐。近年來積極與國際交流,曾受邀到美國、澳洲、葡萄牙、義大利、尼泊爾、馬來西亞、澳門等地,以跨國製作、場域限定演出和舞蹈影像展映等藝術形式,呈現與自然共生的眾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