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天空寫下的故事 Stories Written by the Sky
藝術家:
徐叡平、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
展覽期間|2025.10.25-12.14(每周一休館)
開幕儀式|2025.10.25 (SAT.) 14:3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參觀資訊:04-23723552 #635 國美館服務台
展覽洽詢:04-23723552 #305 陳小姐
展覽介紹
如果種子能夠述說它的記憶,它會將哪些片段帶往未來?在這部影像裝置作品中,紅藜麥成為敘事者,它不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位見證者、一位旅人。它告訴我們,它曾嚐過恆春半島的熱風,也曾靜靜躺在北極的永凍層下。
〈天空寫下的故事〉由徐叡平與 Nancy Valladares、葉博允、Haamid Rahim、黃偉軒聯合創作,靈感來自挪威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與其所在的永久凍土地景。作品以臺灣原生紅藜種子的視角出發,建構一段跨越地質時間、物種時間與人類時間的敘事旅程。這場敘事既非線性,也不屬於單一個體,它是一場螺旋狀的集體夢境,在觀眾的參與下,一次次重新組合。
紅藜麥從島嶼南端出發,遠渡冰洋抵達斯瓦爾巴的末日種子庫,最終在某個末日過後的時刻於新世界破土而出。在成長的瞬間它記得:日益炎熱的島嶼、冰川的崩解、漂浮的土地、消失的語言……這些記憶碎片等待觀者拾起與拼湊。
本作品以一組磁磚記憶拼圖邀請觀者重組這些碎片。每一次選擇都將觸發對應的影像、聲響與敘事線,生成一組獨特版本的記憶。每一次體驗都不盡相同、永不重複。觀眾將在這座開放敘事世界中,經歷時間的多樣性與偶然性,共同思考人類和環境之間的毀壞、遷徙與再生。
〈天空寫下的故事〉不僅是對氣候變遷、物種保存與人類未來的提問,也是對敘事本質的重構。在這部裝置中,「故事」不再屬於一個敘述者,而是在觀者與素材之間不斷生成。這種非線性、多元視角的敘事形式,讓每位進入者都能根據自己的選擇建構獨特的經驗。種子不再是被保存的對象,而是擁有語言與記憶的行者,指引我們思考如何與土地、歷史與未來共處。
製作團隊介紹
徐叡平│創意總監
徐叡平是徐徐工作室負責人。她的創作以探索「潛伏性」(latency)為核心,不是為了揭示真相,也不急於催促現象的顯現,而是喜好挖掘不確定性與未知空間中蘊藏的可能。創作手法經常結合科學與科技語彙,挑戰既有方法論與領域分類。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帕森設計學院與實踐大學,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Nancy Valladares│藝術總監
Nancy Dayanne Valladares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影像創作者與教育者,現居紐約。她受過攝影與電影訓練,創作關注影像生產的技術與政治網絡:從感測器與伺服器,到金屬開採與雲端運算的碳足跡。她目前於帕森設計學院教授新媒體、敘事設計與故事創作,並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文化與科技碩士學位。
葉博允│技術總籌、互動系統整合與技術設計
葉博允(Paul Yeh)是FabCafe Taipei的創意工程師,來自工業設計的背景與動手實作的訓練,同時具有打造虛擬體驗與實體物件的技能。致力於研究與開發體感互動裝置,強化XR體驗的沉浸性與表現力。
Haamid Rahim│聲音設計與原聲帶製作
Haamid Rahim,又名 Dynoman,是一位常駐於布魯克林的作曲家、聲音設計師、藝術家及表演者。他的作品以聲音作為藝術形式,優先探索敘事的可能性,涵蓋原創作品、配樂與電子音樂等創作。
黃偉軒│360度投影技術設計與整合負責人
黃偉軒為數位藝術家,專注於XR、投影與沉浸式敘事,探索虛實交界與空間詩學。作品曾於高雄電影節、法國里爾大教堂展出,並與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及坎城XR2C2實驗室等單位合作,持續拓展沉浸式創作的可能。
特別感謝
相信世代University Cafe
FabCafe Taipei
Loftwork
Tim Wong
甘逸群
陳品樺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研究員Maggie Coblentz
斯瓦爾巴大學中心北極地質學臨時副教授Marjolaine Verret
挪威奧斯陸大學冰川學家Ugo Nanni
融聲創意
斯瓦爾巴藝術文化單位Artica Svalbard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大樹林滯洪池
屏東瑪家鄉紅藜麥田
爿爿花工作室
艸執荒地質造所
岩性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