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樵是台灣前輩畫家中深具影響力的畫家,其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生涯,抱持堅定不移的信念與精神,創作了質量俱豐的作品,且因為勇於求新與求變,不為熟悉的技法與風格所拘限,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地追求創新與多變化,因此,其作品也展現了藝術家其個人對於藝術執著深究的特殊風格。國美館長期推動台灣藝術的多元風貌,並希望藉由具影響力的前輩藝術家的回顧展,將其畢生創作的精華展現在觀眾面前,使觀者更了解台灣藝術創作者,他們藝術創作的理念與轉變,因此特邀請國內重要的藝術史學者王哲雄教授策劃研究「讓畫說話-李石樵百年紀念展」,並藉由其作品豐富的內容,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李石樵1908年出生於台北新莊。1923年十五歲時進入台北師範學校就讀,受日籍老師石川欽一郎之啟蒙,而開始其藝術領域學習與創作的路程。二十歲時就以「台北橋」一作獲得第一回台展入選,畢業後繼續赴日深造,留日期間受教於岡田三郎助、吉村芳松等名家,1933年以「林本源庭園」畫作入選日本第十四回「帝展」,之後陸續入選日本與台灣的官辦展覽「帝展」、「新文展」與「台展」、「府展」等,同時也於1943年獲得新文展「無鑑查」資格,為第一位台灣畫家獲此殊榮。
李石樵早期風格以具象寫實為主,多數以台灣的人物與風景為主要題材,1940年後並創作《合唱》、《市場口》、《建設》等數件具深刻社會意涵的群像畫作,對於人物畫作李石樵著力於刻畫人際間相互牽連的緊密關係,及對現實社會的觀照。50年代以後,從延續塞尚理論「立體主義」的啟示開始,經過「表現主義」、「奧菲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象徵主義」,專注於西方現代藝術史每一流派的鑽研與探索,作品已經完全異於其早期的寫實風格,強調更接近智性的構成與色彩機能的安排,呈現其個人創作的特質。70年代以後從理性客觀、邏輯解析現代主義的實驗過程中,回到以自然為主題的人物群像與風景,並繼續對畫面構圖、造型與色彩顯現結構的研究。晚年更重新回歸於實物實景的寫生,力求於客觀表現上提高主觀之色彩彩度,展現絢麗燦爛的畫風。
李石樵終其一生不輟藝術創作,其不斷超越自我多元的創作風貌,在台灣藝術的發展上,具有關鍵影響性的重要地位。本年度適逢其百歲冥誕,為表徵其藝術成就,特別舉辦紀念性之大型回顧展,展出95件作品、手稿、資料等,依其畢生創作風格演變,以「鄉土關懷」、「現代繪畫的體現」與「自然回歸」三大主題類型作為展出的主軸,完整地紀錄及闡述其藝術創作的軌跡與豐富多變的畫風。國美館希望藉此展覽,使觀眾有機會聆聽藝術家的心語。
主題介紹
(一)鄉土關懷(1929-1950)
是指他前往「東京美術學校」深造到一九五○年左右的「具象寫實風格」。這個時期李石樵是以他出生成長的台灣本地的人、事、物和風景習俗,為其作品的題材,表現出對這塊土地的一切表現高度的關懷。筆法的厚實和構圖的簡潔,以及穩重光亮的色彩,充分顯現出李石樵教授素描功\力的洗煉。最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獲得入選「第二屆日本美術展覽會」的《編物》(1935)。在李石樵的創作歷程中,多件作品甚至深深反照著當時社會形形色色的意象:例如《躺臥裸婦》(1936),厚實的體積感和清澈明亮的光影,讓裸女肌膚更具官能美,所以該畫在台陽美展展出時遭取締,映照當時社會的封閉與保守。《合唱》(1943)描繪一群本是天真浪漫的小孩,因大戰台灣遭轟炸,他們躲進防空洞避難,以歌聲狀膽,活生生道出大戰期間台灣百姓實際的生活狀況。《市場口》(1945)的人潮熙攘和貧富階層的對照,也是畫家無言的批判。《少女》(1946)的堅貞與端莊,透露台灣傳統小康家庭少女的型塑,清秀姣好的臉蛋酷似《河邊洗衣》(1946)畫中左邊的女兒,也像極了李夫人年輕時候的容貌 (參閱\黃明政主編:「李石樵畫集 I」, 李石樵美術館,台北,1996,頁444) 。《河邊洗衣》,忠實描繪台灣在一九四六年代,淡水河水質清澈,成為早晚家庭婦女洗衣的好去處,遠處鋼構的台北大橋隱,約浸淫在還沒有完全散去的泛紅晨霧裡,母女的心情有點凝重卻同時有點期待,期待台灣脫離大戰的陰霾而進入光明的未來。《建設》(1947)反映出二次大戰後台灣人民整頓家園的堅決信心。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留心特殊「光效」的表現,佈下爾後光豔明亮而璀璨畫面的伏筆;而且,在李石樵的作品中,不論是單獨的「肖像」或多人的「群像」都有一種嚴肅的「理性主義」特質,沒有言談對話與談笑風生,是台灣人民默默耕耘堅忍不拔的精神象徵。-王哲雄-
(二)現代繪畫的體現(1950-1970)
李石樵是戰後第一代前輩畫家中,要求自我突破最積極的一位。一九四四年,李石樵由日返台定居,深深體驗到國人學習西洋繪畫,大致到野獸主義為止,從立體主義以降的知性、理性藝術思潮,少有人涉及,而「現代主義」又是個知性、邏輯和觀念性的主義。所以從五○年起,李石樵暫時拋開他在「具象寫實風格」,從延續塞尚理論的「立體主義」開始,經過短暫而含蓄的「表現主義」,轉入「立體主義」和其改革派的「奧菲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帶有靈妙詩意的「象徵主義」,以及他平日所景仰的西方大師與名家,設身處地繞一次西方現代藝術史的軌跡,去神會像塞尚、布拉克、畢卡索、德洛內、康丁斯基、夏卡爾、克利、格魯貝和畢費;尤其「納比晝派」的波納爾,李石樵從四○年起的《室外靜物》(1940)直到後期回歸自然的作品技法之處理,一直保持對這位享有西方「色彩大師」尊稱的大藝術家相當的好感。
李石樵教授在這個階段的典型作品有《室內》(1957):該畫是李教授向布拉克和畢卡索所創的「綜合立體主義」致敬的表現;有《玻璃的靜物》(約1950)、《畫室》(約1958)、《畫室》(1961)都是同一類型之作。《女》(1960)、《候車室》(1961)和《避難》(1964),是向「悲慘主義」的格魯貝和畢費致敬,但始終是藝術王國裏的「神交」,因為李石樵的用色和「悲慘主義」的灰暗調性是有區別的,它只是冷峻但並不悽苦或悲傷。《月夜曲》(1963)帶有畢卡索「藍色時期」的輕愁和詩意;《眼》(1963)、《女王的化石》(1966)、《深夜》(1969)都是「超現實主義」的夢幻世界;《火山噴火口》(1963)、《大地》(1963)、《璋璋的玩具箱》(1970)、《拜月》(1970)、《捉月》(1970),有「象徵主義」的傾向。有些風景如《海邊風景》(1971)、《烈日》(1971)、《風景》(1971)有塞尚和克里姆(Gustav Klimt 1862-1918) 的結合體,是李石樵從「象徵主義」研發出來的「物象心象化」的世界。其實,這種塞尚、克里姆式的作品,一直延續到1972的《九曲洞》、《魔掌》、《春》、《十字》;比較特別的是《元宵夜》(1974)融合了比利時「象徵主義」畫家昂索爾〈Ensor, 1860-1949)和波納爾的風範,但題材卻全然是東方的。至於克利的風貌,可以在《窗戶》(1968)、《形而上的室內》(1968)、《月出來時》(1969);而康丁斯基則在《生命的讚美》(1964);夏卡爾在《生命的旋律》(1965);德洛內在《雙子樹》(1965)、《鐘聲》(1965)、《風景》(1965)、《溫泉鄉》(1966)等,可以看出李石樵與他景仰的西方大師有種曼妙的契合。但有些作品,時而喚起艾斯帖夫(Maurice Estève, 1904- 2001) 的景緻式的抽象。 這也是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最受考驗」與「最經得起考驗」的時期,更為第三主題的回歸自然之光燦與灑脫奠定基礎。-王哲雄-
(三)回歸自然(1970-1990) 作品賞析
從七○年到九○年代李石樵停筆為止,包括「三美圖」系列和「群像」系列厚實體積感的作品,以及在美國和台灣所看到的旅遊隨筆,是追求平靜與悠閒生活情趣的「回歸自然」之繪畫。除了「三美圖」和「群像」系列有塞尚圓柱體概念和「矯飾主義」意味之外,波納爾的筆法,一直成為李石樵最喜歡使用的表達方式,從《大樹下》(1978)已有明顯的跡象顯示對李石樵所造成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碧潭風光》(1980)、《賽馬場》(1983)、甚至許多具有中國式花瓶的靜物晝,如《玫瑰花》(1990)都有波納爾細碎、乾擦、光燦亮麗的筆調,而大師的筆調是在「李 石樵風格」下自然出現的,是百分之百的李石樵研擬出來的「自我光燦」的風貌。《玫瑰花園》(1985)的光耀恬靜;《櫻花》(1986)的親切情趣;《牛》(1986)的原野清鮮;《翡翠灣》(1988)的海邊人潮,《海邊的馬》(1987)、《校園玫瑰花》(1987)、《鼻頭角》(1990)、《噴泉》(約1990),完全是將波納爾拉到莫內的戶外光線,淨化出來的李石樵典型風格,李石樵的理性世界浸淫在「忘我容他」的自然氣息裏。
李石樵的繪畫從關懷本土出發,直探西方現代藝術的堂奧,最後回歸自然,歷程多向繁複,脈絡清晰穩健,態是堅決執著。在此特別強調塞尚和波納爾兩位藝術家對李石樵風格的建立是極其重要。塞尚的知性理論:「以球體、圓柱體、圓錐體來處理複雜的大自然…」,此種「體積感」的新詮釋和畫面還原簡化的結構,對李石樵繪畫的堅實厚重,四平八穩的佈局,寧願以「拙趣」取代「巧手」,甚至像畫歷史畫的嚴肅心態,皆有「潛在」與「能見」兩方的影響。至於色彩和筆法方面,在許多人物、風景和靜物,尤其是《賽馬場》(1983)和《小憩》(1982)…,透露出顏料和油劑之間,巧妙擦抹與堆疊出來的清澈透明之厚度感,絕對是李石樵化塞尚和波納爾於無形的「自我風格」。這段漫長的風格建立,李石樵語重心長地說:「每一張畫都是一項新的挑戰,你如果要克服難題,就得想辦法嚐試新的方法,或尋求新知」,他進一步地說:「不斷的追求和不斷的充實,才會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從上述幾句話,可以清楚地瞭解李石樵一直是以「研究」的心態,去從事他的創作,進而建立自我的風格。李石樵走出分割、組合、的邏輯思考,以及形而上的冥想,而融合塞尚與波納爾的精粹,將近六十年的歷練與揣摩,隨心所欲的直接與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對話,創造個人絢麗、豐采的藝術生命。-王哲雄-
附件名稱 | 附件說明 |
---|---|
讓畫說話-解開李石樵風格演變與技法的鎖碼 | 讓畫說話-解開李石樵風格演變與技法的鎖碼 |
生活在歷史的時差之中:李石樵的創作及其時代 | 生活在歷史的時差之中:李石樵的創作及其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