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 U-108 SPACE 」展演創作計畫─阿爾法聲林
Session Information
Number of Sessions Venue
「2025 U-108 SPACE 」展演創作計畫─阿爾法聲林
日曆圖案 2025/01/18 09:00 ~ 2025/03/30 18:00
googleMap連結 U 108 SPACE

 


Event Information
■展覽│2025.01.18-03.30
Event Details

〈阿爾法聲林〉  α-Forest


製作團隊:謝瀞瑩 x Timothy Wood x 邱偉豪

 

展覽期間|2025.01.18-3.30(每周一休館,春節期間1/28-1/29休館) 
開幕儀式|2025.01.18 (SAT.) 14:3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 SPACE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參觀須知:

◭腦波互動場次將開放3位觀眾配戴腦波感測儀,將即時收集配戴者之腦波數據,該數據僅供本次展覽互動效果使用。

◭作品全長約40分鐘,一般場次共開放40人參觀,腦波儀互動場次每場另開放3人佩戴腦波儀互動,需年滿18歲,敬請線上報名。

◭ 爲維護參觀品質,恕不開放中途進場,請務必於入場時間前抵達現場進行報到。中途離場者亦不開放再次入場。

◭ 報名者請於展演前遵循工作人員指示配戴腦波儀,參觀過程中請勿自行取下,結束後(或需中途離場者)請至場外由工作人員協助取下儀器後再離開,感謝您的配合!

◭ 本空間為沉浸式場域,如因聲響及影像效果導致暈眩或身體不適,請自行斟酌觀賞。

◭本療癒式空間有設置精油香氛擴香,內含成分有精油成分:雲杉、黑雲杉、岩蘭草、廣藿香、伊蘭伊蘭及沒藥,若有過敏者請斟酌觀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腦波儀互動場次及入場時間說明:

   周一至五開放11:20、13:20兩場次,週六日加開16:20場次。

   請報名參加者於該場次入場時間前報到,感謝您的配合。


◭1月份場次已開放登記,2月份場次於1/27中午12:00開放登記,3月份場次於2/24中午12:00開放登記。



線上報名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1150713464531656390
 提醒您:
線上報名為配戴腦波儀的互動場次,若參加一般場次則不需要線上報名,可由現場排隊入場 


 

放場次(入場時間) 非互動場則為一般場次
9:20
10:20
11:20 (腦波儀互動場1)
12:20
13:20 (腦波儀互動場2)
14:20
15:20
16:20(腦波儀互動場3,僅六日開放)
敬請按時間排隊入場。

互動說明:
本作品為參與式療癒劇場,請跟隨作品聲音指令動作,以達到最佳互動體驗效果。
場內抱枕可躺臥。
牆面區域設置互動感應設備,請勿靠牆坐臥。

免費參觀。
 入場前請脫鞋,並放置於鞋櫃。
 場內燈光昏暗並設有音響及感應裝置,請留意腳步,並請勿觸碰場內設備。
 本展歡迎拍照分享,但切勿使用閃光燈。
 本空間為沉浸式場域,如因聲響及影像效果導致暈眩或身體不適,請自行斟酌觀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覽介紹

阿爾法聲林:一場探索內在意識的沉浸聲光遊歷

 

潛意識是你的本質茁壯成長的地方、是靈感的種子,隱藏許多的衝動、情緒與想法,且從未表達出來。有時它們只是出現在我們的夢中。

 

為謝瀞瑩、提摩西·伍德(Timothy Wood)、邱偉豪,三位藝術家結合電子聲響、互動設計、AI演算式影像技術,擷取觀眾腦電波(EEG)與肢體動態數據即時生成共創內容的一齣參與式沉浸療癒劇場。計畫由臺大實驗林提供駐村基地,邀請創作者實地進入南投山區採集臺灣特有山林聲像與參訪當地原住民部落文化。

 

作品將邀請觀眾配戴腦波感測儀作為「意識種子」,經由語音引導進入第一場景「沉浸夢」:觀眾跟隨指令閉上雙眼,開啟通往內在意識之門。空間聲場運用自然聲景、動態電聲、低音拍頻(Monaural Beat)同步光色頻率,並連結「意識種子」之腦波數據即時生成音像內容作為聲光療癒處方,聽、觸聯覺同步誘發內在深層感受。此場景以集體共創的音像冥想儀式帶領觀眾緩緩沉入潛意識。

 

第二場景「探索夢」:喚醒並引導觀眾開放身心參與互動,視覺內容主以臺灣山林元素建構一座森林,腦波數據參與AI演算以顯化內在意識至外部時空,即時生成虛(意識流)、實(山林景象)共構的超現實場景,肢體動態數據同步引動音像,發展遊戲式的互動內容設計。觀眾將置身在人機共創的科技夢境森林中自由地搖擺、舞蹈,探索與遊歷,於虛實融合的特殊體感經驗當中尋找自我的啟示。

 

藝術家介紹

謝瀞瑩計畫總籌、互動電聲作曲

專長於電聲作曲、多聲道裝置、劇場導演與表演創作,經由音樂表演背景的感知經驗連結多元媒材,近年多應用空間音訊技術於不同建築空間中延展實驗性聲響表現,並藉由感測科技,於虛實空間中建構特殊體感的表演性創作。作品曾獲邀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數位藝術節、德國奧登堡新音樂節、臺中國家歌劇院、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ICMA, ICMC)、國際女性科技藝術研討會(AWMAS)…等國內外學術與展演機構發表。科藝創研計畫「聲身虛實場」獲選 2019 年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幻聲態」獲選 2022年工研院藝術駐村計畫。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並於 2023年獲得臺灣國科會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獎學金,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新媒體藝術與科技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

 

提摩西·伍德影像總籌、音像系統與肢體互動設計

提摩西·伍德是一位舞者與新媒體藝術家,現居美國加州,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AlloSphere研究機構的研究工程師。伍德專注於創造結合科學、即興表演和遊戲設計的沉浸式體驗空間.他主要應用自然仿生技術與連結人文地理環境的藝術性敘事來增強身體感知,以此創造一種療癒性的體驗,伍德也擅長將軀體運動與沉浸科技相結合,以此建構仿生式的數位互動環境,並促使參與者在其中自由地律動,也藉此呼籲觀者能夠欣賞、尊重、關愛自身以及與自身相關聯的地球生命體系。近年作品多獲邀於聖塔芭芭拉探索與創新博物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溫哥華TED大會…等國際性研討會與美術場館進行公開展演。

 

邱偉豪技術統籌、互動AI視覺設計

生於中國武漢,是一位新媒體藝術家,現居美國加州,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科技與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邱偉豪同時擁有資訊科技與新媒體藝術的專業背景,並擅長於跨學科的創作實踐,如:互動藝術設計,結合演算法和攝影的生成式影像。創作主要探討在今日AI 生成創作技術之過渡與發展進程之中,對不斷衍生的圖像本質性進行質疑,特別是影像對人類意識的推進甚或權力剝奪相關議題。他將攝影、感應器與人工智能訓練數據集等不同媒介融合為一體,創造出不定的圖像與互動體驗,以視覺科技美學引發觀眾對新興科技的反思。作品曾在北京時代美術館、Fera File、沃爾夫探索與創新博物館(MOXI)、UCSB MAT 年展等公開展演。 

展覽製作團隊
謝瀞瑩|計畫總籌、互動電聲作曲

Timothy WOOD|影像總籌、音像系統與肢體互動設計

邱偉豪|技術總籌、AI演算與互動視覺設計

陳郁儒|互動音訊工程

Avali Ispalidav(中)、 Timothy WOOD(英)|口白

洪以樺|研究助理

曾祥非教授|研究顧問

 

贊助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新媒體藝術與科技研究所

 

特別感謝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蔡明哲處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張豐丞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與經濟學系陳郁蕙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新媒體藝術與科技研究所Marcos Novak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新媒體藝術與科技研究所JoAnn Kuchera-Morin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劉威廷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和社自然教育園區沈映廷研究員

楊德成先生、譚巽夫先生

 

 

Download(s)
Attachment(s) Description of Attachment(s)
阿爾法聲林場次表 場次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