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靈魂的棲所」展覽專家導覽
Session Information
Number of Sessions Registration Period Venue Attendance Limit Register Here Guest List  
「靈魂的棲所」展覽專家導覽_2024/12/08
日曆圖案 2024/12/08 14:00 ~ 2024/12/08 15:30
2024/11/15 00:00
~ 2024/12/05 23:59
googleMap連結 101展覽室(101 Gallery) 30
「靈魂的棲所」展覽專家導覽_2024/12/28
日曆圖案 2024/12/28 14:00 ~ 2024/12/28 15:30
2024/12/05 00:00
~ 2024/12/26 23:59
googleMap連結 101展覽室(101 Gallery) 30 Available Slots: 24
「靈魂的棲所」展覽專家導覽_2025/01/04
日曆圖案 2025/01/04 14:00 ~ 2025/01/04 15:30
2024/12/13 00:00
~ 2025/01/02 23:59
googleMap連結 101展覽室(101 Gallery) 30
「靈魂的棲所」展覽專家導覽_2025/01/11
日曆圖案 2025/01/11 14:00 ~ 2025/01/11 15:30
2024/12/19 00:00
~ 2025/01/09 23:59
googleMap連結 101展覽室(101 Gallery) 30

 


Event Details

🔍「靈魂的棲所」展覽專家導覽

| 活動介紹:
「靈魂的棲所」(Right Where It Belongs)展覽邀請來自日本、韓國、美國、荷蘭、哥斯大黎加與台灣共計12組藝術家、12件作品,討論當代人類、社會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本展參展藝術家透過不同視角,理解科技與世界的聯繫,探究如何回應這些快速變化的科技和文化的景況,及所面臨的新人類生存面貌。除了能進一步理解科技的侷限與潛力外,另一方面,藉由「靈魂」——不僅指向精神信仰,也包括心智、認知、直覺等不同的意識作用——此一命題所展開的意識光譜,我們也得以在其中重新發現「人類生成」(anthropogenesis)的過去與未來。

 將於展期間週六及週日的午後,安排四場專家導覽,邀請本展策展人及專家學者,透過多向度的思維,引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閱讀作品,深入了解參展藝術家關注的議題與個人創作特質。
 

| 活動報到:13:45-14:00 (每一場次)

|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

| 活動對象:一般民眾,每一場次30人

| 活動場次及時間:
📍 2024/12/08(日) 14:00-15:30:王柏偉/臺灣數位藝術基金會總監 / 藝評人
📍 2024/12/28(六) 14:00-15:30: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 2025/01/04(六) 
14:00-15:30:邱誌勇/本展策展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 2025/01/11(六) 14:00-15:30:賴駿杰/本展策展人/國立臺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 活動流程:

時間

流程

地點

13:45-14:00

集合

大門服務台旁

14:00-15:20

現場導覽

101展覽室

15:20-15:30

Q&A

 

| 講者簡介:

王柏偉

藝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AST)。與張錦惠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北美館助理研究員。

 

宋世祥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Facebook網路社群【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研究興趣主要關注物質文化,數位人類學、設計人類學等,目前的個人田野為高雄的Maker運動,探討數位自造的在地特色。亦關注人工智慧、VR、AR、機器人等科技對於文化的影響,相關短文著作亦可見於【泛科學】。今日,人類也在資訊科技的基礎上中發展出更超越的創造力,反思科技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亦想像人類社會未來可能的各種變形與演化。

 

邱誌勇

邱誌勇教授,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榮獲清華—台達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榮銜,同時為策展人、藝評人與影像創作者。曾獲日本東京大學、關西大學訪問學者資格,擔任文化部《虛擬、速度、智能:當代台灣創新科技與藝術實踐跨域合創的當代史研究計劃》、《台灣科技藝的社會文化史綱研究計劃》、《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美學與創作研究暨出版計劃》與《科技藝術政策規劃研究案》之計畫主持人,曾策劃《Anthropogenic Encroachment》(林茲電子藝術節校園展區)、《非日常路徑》(嘉美館)、《眾聲・嬉境:邱國峻個展》(高美館)、《台灣燈會客家燈區—伶俐》(榮獲國際IAA繆思獎柏金獎)、《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台灣攝影文化中心)、《虛幻生命:國際生物科技藝術展》(C-Lab)、《後・技・藝: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展》(科技部、國美館)、《絕對・凝視:柯錫杰玖齡影像藝術展》(國父紀念館)、《後數位人類紀:2019國際科技藝術展》(國美館)等展,並著有《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與《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兩冊專書。

 

賴駿杰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博士生。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鳳甲美術館、TKG+ Projects、也趣藝廊,與廈門樣當代藝術空間(ModeA Contemporary Art Space)等空間策展。文章發表逾50篇,散見於各期刊與藝文雜誌。研究興趣落在影像─文字關係、動態影像與策展學,特別致力於找尋藝術史書寫的晦暗面,探討黑色、恐怖、幽魂等歷史中斷機制,藉由策展與系列研究,書寫另一種面貌的臺灣藝術史。策展成果如「基進的書寫形式」(鳳甲美術館,2017),與其後於TKG+ Projects策劃的「玻璃總是要碎的」(2019)皆獲當季台新獎觀察提名。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 報名方式:免費,採網路及現場報名,每場次30個名額,依報名先後順序錄取。
                   活動當日請於13:45-14:00於本館大門服務台旁集合,逾時未報到者,由現場報名遞補。
請攜                     帶身分證或有效個人證件1張,以備換證借用導覽子母機,設備歸還時將退還證件。

| 注意事項:

  1. 活動中將進行現場攝錄影,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本館將相關影音資料製作非營利之美術教育推廣影片,公開播送、上映、傳輸之權利。
  2. 全程參與者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認證時數。
  3. 來館交通資訊請參見https://www.ntmofa.gov.tw/content_1032.html
  4. 本活動不提供免費停車,開車者請就近利用本館週邊收費停車場。
  5. 本計畫經核定後實施,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

 

本活動由中華民國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與「匯聚臺流文化黑潮計畫」支持。
The event was supported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Taiwan), R.O.C., under the Technology Art Venues Innovation Project and the Taiwan Content Plan. 
 

Registration Terms

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活動報名系統個資告知暨同意條款

當您登入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稱本館)網站進行活動報名時,您同意以下內容並於勾選同意後進行下一步。您瞭解:
1. 本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在「個人資料保護法」與相關法令之規範下,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人資料。
2. 當您在本館網站上進行活動報名時,系統將會請您提供報名所需之必要個人資料(姓名、連絡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電話號碼、e-mail或居住地址)、或其他得以直接或間接識別您個人之資料);且將用於本館活動線上報名之身份確認、聯 繫、訊息通知及相關公告之用。
3. 若您所提供之個人資料,經檢舉或本館發現不足以確認您的身分真實性或其他個人資料冒用、盜用、資料不實等情形,本館有權暫時停止或終止提供對您的服務或您應享之權利。
4. 您可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就您的個人資料向本館 (1)請求查詢或閱覽、(2)製給複製本、(3)請求補充或更正、(4)請求停止蒐集、處理及利用或(5)請求刪除。但因本館執行職務所必需者,本館得拒絕之。
5. 您瞭解此一同意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法規之要求,具有書面同意本館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人資料之效果。
2013.9.16
Related Ev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