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資料中心110年4月精選影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 種樹的人-吳瑪俐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資料中心110年4月精選影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 種樹的人-吳瑪俐
日曆圖案 2021/04/01 09:00 ~ 2021/04/30 17:00
googleMap連結 多媒體區Multimedia area

 


活動內容介紹

片名: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 種樹的人-吳瑪俐
索書號:DF 909.933 4322 1169
片長:1片約25分
觀賞地點:三樓資料中心多媒體區(請由大廳入口左側搭電梯或走旋轉梯上3F)

內容大綱:
吳瑪悧,1957年出生於臺北,1985年獲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系大師生文憑後返臺。1980年代至今,吳瑪悧一直是臺灣當代藝術的先行者。她的創作帶知識分子的公共覺識,卻在不同的創作階段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實踐。「藝術為何」、「藝術何為」是她對於藝術本質的兩個提問,也是其藝術實踐一貫的核心。

吳瑪悧在1990年代以前的裝置作品,多半以日常物件為媒材,回應解嚴前價值重整、變化躁動的臺灣社會。1990年代起,她的創作表現出對於各種威權的批判,戳穿社會中性別宰制、黨國強權等政治結構,圍繞著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而發,像是一顆顆觀念炸彈,充滿力量。在這一階段的創作中,她總以精準的形式語言解構各種階級與偏見,透露她對於社會諸樣現實的關切。雖然這樣的創作源自於各種不滿,但卻並非犬儒諷刺的冷眼旁觀,乍看菁英式的批判之下,總藏有藝術家個人獨特而細膩的感性表達。

而1990年代後期到2000年前後,是吳瑪悧從藝術家個人式的批判創作,轉至近年社會參與實踐的重要過渡。這樣的變化體現其藝術觀中最根本的質問,亦即藝術和社會的關係、藝術家和體制的關係。此後,無論創作或者策展,吳瑪悧透過藝術來指認問題,並思考翻轉的可能性。她以分享、溝通為基調,開展出不同於以往的創作模式。2006年之後,吳瑪悧的創作和策展,更多地將視野放在人的日常生活、生存處境之上。這些聯繫著生活的藝術行動,不論被稱為新類型公共藝術、社群藝術,或者對話性創作,皆涉及自我與他人之間倫理的公共性議題,互動、對話、共同參與,都是藝術實踐的關鍵所在。

綜觀吳瑪悧的藝術實踐歷程,她始終以清晰的思辨引導行動,並緊扣著藝術而追問。從極其準確簡練的藝術語言,到面對龐大複雜現實的結構重整,在這之間她的創作充滿了彈性,靈活而極富能動性。她的藝術引發我們更進一步思考「什麼是藝術」,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探知藝術與我們、與社會的關係。

文/張晴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以上資料摘錄自DVD片封面、本館官網〉
※本館資料中心典藏豐富的圖書、期刊、影音資料,歡迎蒞臨使用!
※進入本館資料中心請憑(換)閱覽證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