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工藝‧從採擷開始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工藝‧從採擷開始 googleMap連結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文化館2-4F

 


活動簡介
從自然採擷而來,轉為知識的累績與實踐的深度的經緯。知識透過實踐產生論證,一次又一次知識與實踐的經緯縱橫交錯驗證,逐漸演化出當代生活所象徵的文化符碼與工藝物件。
活動內容介紹

因展出自然採擷、創思巧藝、造形成物,到應對生活的溯源足跡,普獲外界好評,本展順應民情延展至112年10月15日,俾利持續倡議工藝緣起於自然環境、繁衍新生、和諧平衡、人本哲思的價值與初衷。

============

工藝‧從採擷開始

知識與實踐

Traceability of Craft

Practice & Knowledge

策展人/張仁吉

  • 以「知識」為經、「實踐」為緯,經緯交織工藝的思行網絡
  • 知識與實踐交互作用積累反饋的「實證論」
  • 工藝「三生觀」–生態/生命/生活
  • 自然與社會關係的倫理/流變/調和
  • 工藝在「空間」(Space )/ 「時間」(Time) /「生活」(Life)三維原點

 

    工藝,源於人類生活需求,在依山傍水的生存條件下,以儀式行為表達禮敬自然生態的虔誠態度,就地取材,適量節制,巧藝做物、物盡其用於生存,滿足於個體生計,亦推及成為社會群體物質與精神之生活載體。面對當代自然生態惡化、人口趨勢變動、城市不斷擴張、消費形態改變、物件汰換快速、資源消耗殆盡⋯的生活環境,我們溯源回返工藝自然採擷的生態觀、工藝知識與實踐的職人精神(Craftsmanship),重新省思工藝緣起於自然環境、繁衍新生、和諧平衡、人本哲思的初衷,諸如用之於生存、生活所形成的軌跡,包含這些實踐過程中所逐步累積的知識價值。以工藝作為一個知識循環系統,將持續而有機地不斷內省與外顯,細緻地回應當代周遭環境,保持自然、循環的永續態度,與當代生活的消費文化相互調和抗衡。

    法國哲學家也是實證主義創始人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認為「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人類非生而知悉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知或體驗,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尚未經驗之知識。超越經驗或非經驗所能觀察的知識,即不是真正的知識。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懼怕,或以信仰和膜拜來解釋面對自然界的變化;或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質解釋現象;或運用觀察、分類、或系統分析來探求事物間彼此的關係,而獲得的結果…」。

    承如奧古斯特.孔德的實證主義,人類順應自然與社會的生態環境,為了生存、生活需求,長期經由適應、實踐的過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累積知識,逐步成為適應新環境的實踐基礎,進而再反覆實踐,反饋再累積知識,持續有機循環,在「時間」與「空間」的雙軸維度內,成為第三維度「思與行」所構成的「生活」軸帶,交互融合為持續流變、消長與交疊的文化量體。「工藝」是人類文明及文化符號的載體,始於「以人為本」(Craft for all)的觀點,是人類應對生態、生命、生活所需知識與實踐(Practice & Knowledge)的體驗過程及覺察積累。在反覆實踐中累積知識,再反饋做為實踐基礎,亦即是工藝「思」與「行」間相互實証、覺察、反饋,同時面對不斷改變的當下環境,持續再相互交織的文明發展過程。

    工藝,從山林自然採擷開始,主張工藝取材用物崇尚自然與社會關係的倫理、平衡、共生與共榮的生態觀。採擷,指自然材料採集,還包含人文知識的判斷,實踐於生態的平衡共生,生命的寬容永續,生活的友善循環。如同《論語.述而》所載「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寓補魚,不用大網;射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體現生態倫理意識,即是表達對自然萬物,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的態度。本次展覽選擇從山林出發,取材山林縱橫交梭的竹草纖維工藝為様本。臺灣原住民廣泛使用苧麻,源於男女分工的社會制度,男狩獵與保護家園,女農耕、織布與家事,忙於農事和家事的婦女把苧麻種在家附近,便於管理且自行處理取纖、製絲到織布的繁複工序,無論是時節氣候、種植方式、工具使用、處理技術或加工應用等皆經由生活的觀察、思考及反覆實踐,逐漸成熟內化成經驗與知識,這其中還包含原住民的道德標準、文化禮俗、祭祀禁忌等精神與儀式。採擷前的祭禮儀式,不只是族群信仰,更是面對日月天地給予質材物料予以滋養的誠摯禮敬與感恩從節制的自然採擷,持續累積經驗、取捨判識與知識學習、反饋,表現工藝職人識料、節料、用料,創意巧藝,善用每分材料,形成生活盛器,用之於當代生活,亦如《易經》所載「天地之大德曰生」,有敬畏大自然天地之德,就能使萬物生生不息的精神意念。

    生活的紋理是知識與實踐履次的交織互現,逐漸演化成象徵當代的文化符碼,憑藉既存的知識基礎,在當下環境的制約和需求呼應下再反覆實踐,克服當下問題,藉由口語、文字、符號、肢體…,亦持續再累積知識,周而復始。這其中包含需求變動、美感表現、社會反省、文化傳承、知識建構、友善環境、價值觀點、技術方法…等為內涵的知識與實踐、經與緯,隨著時空遞移,不斷消長、交織與累積。工藝做為人類的文明樣本,在構思實踐過程中,先民們透過不間斷的觀察、嘗試,不間斷的經驗判斷、知識沉澱、累積、再實踐,而後再生成,對應環境再調適方法,文明緩緩推進,集體知識累實文化量體,成為文明再推進反思的動能。

 

展覽名稱:工藝‧從採擷開始

展覽時間:112/2/10-112/10/15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文化館2-4F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活動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