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
日曆圖案 ~
googleMap連結 線上展

 


活動簡介
《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邀請8位藝術家回看自己創作的核心,不僅是對於美的探究,同時是一段探索內在與認識自己的過程,各自在原初、投射和轉化之間來回遊走。而療癒的真諦就是在過程中獲得整合,然後達到圓滿。在這個線上展中,我們期望作品就等同於是一面鏡子。當藝術家在面對作品時,作品反映了創作者的內心,以及在過程中的自我成長。當觀眾面向作品時, 除了獲得感官上的體驗外,也期待可以反射出觀者心中最深層的回應。
活動內容介紹

展期| 即日起 正式上線

網址| https://mirror.tasatw.org

專論|

認識自己的一段旅程 × 聽藝術家如何感受療癒

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當身體狀態開始適應不良時,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調適?

現代人的壓力來源很多,包括工作、人際關係以及資訊超載等,時時讓人神經緊繃,消耗掉過多能量,甚至感到崩潰。更別說受疫情影響,被迫面對未來的不定性和充滿變動的局面。為了避免失控,不少人開始尋求屬於自我的「療癒」。為了治癒身理或心理的受傷,深入探究其不舒服感,所以展開修復的過程。

過程中練習面對自己,透過冥想或者是從六感喚起更多覺知。透過專注,觀看每個念頭的產生,慢慢消化這些情緒,並與情緒和平共處。就像是英國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 《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的文章中所描述的,我們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與獨處的時間,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探索自己,甚至是發展更多的創造力。

《鏡子》療癒線上工藝展,以「鏡子」象徵「人」不同的階段,唯有透過觀看,才能進一步認識自己,過程中在原初、投射和轉化間遊走。8位熱愛透過雙手和身體的勞動與媒材對話的藝術家,分別以金工、纖維、漆、陶、木、竹、玻璃作為創作媒材,材質特性皆異,工法繁瑣,唯有時間是相同的必要步驟。就像是面對自己的過程,不見得是舒服的,總是好壞情緒參雜,唯有找出與自己相處的方法,才能返回日常。這也是為何喜歡動手做的人會一直著迷在創作的世界中。藝術的價值在觸動和激發他者思考,以直覺的觀看勾起共同經驗,進而願意面對自己,達到整合,那療癒的真諦也就此發生。

面對自己是必要過程

參展金工藝術家王筱璦的創作圍繞在探索自己的內在,像是作品《K-0.018》,帶領觀者與她一起自我學習,透過漸進式引導自己往內心深處探索,作品可以由上方層層往下觀看,上方一顆放置在黃銅支架上的藍色琺瑯球體, 下方連接一串大小不一的凹凸鏡與水晶交錯懸吊的裝置。呈現思緒連續且不斷地通往底層思考,過程中接受不同面向的自己,唯有面對當下才可以讓生命達到平衡。

以土紀錄自己生活樣貌的土星工作室主理人黃虹毓,在《life》系列作品讓自己回歸到創作的本質。準備做陶的過程都是很繁瑣的,大多時候都是與自己對話,但也是為有這一刻,可以將專注力集中,開始的瞬間就可滑入自己的世界中,並從土獲得療癒感與覺察自己的狀態。她表示,土很實在,在不同溫度呈現不同的燒結的狀態,甚至在過程中所做的每一個拍打,都會在土上扎實的留下痕跡,就算是燒完後,還是會表現出來。

而藝術家林秀蘋從個人金工創作轉向複合式的《我的子宮,我的大地母親》藝術計畫創作,在媒材轉換間感受到自己個性上的轉化。以纖維、編織、自然素材和子宮繪圖等,創造大型裝置空間,過程中邀請志工參與,透過共同創作賦予子宮能量,創造屬於所有人的聖殿。所有的創作源頭都是來自於對自己身體的不理解而延伸出來的創作,也在過程中與參與者連結,大家共同面對長期被自己忽略的身體。這是一段自我發現的過程,也是一段療癒的旅程。

「打破的東西不會自行復原,只有決定開始修復了之後,才有機會慢慢的拼湊成形,器物如此、感情也是如此。」光山行主理人賴信佑分享自己與父親和阿公之間的關係其實是相對疏離的,然而在面對親人的離世後,透過修復的過程,反倒讓過去的回憶時不時地浮現出來。透過創作可以在放鬆的狀態下觀察自己、觀察材質的變化和其帶來的不同面向。運用漆藝「金繼」的技法完成《父親的漆陶杯》和《阿公的堆漆盒》兩件作品,當手再去觸摸這些修補的痕跡時,一定會提醒自己這物件曾經是怎樣損壞或者是受傷的,心情反到呈現溫暖且被撫慰的感覺。

步入冥想的思緒

天鼓為外觀呈橢圓形的金屬打擊樂器。其聲音產生波動時,可以在空氣中傳遞能量,讓人沈浸在樂音之中。喜愛哲學思辨的藝術家潘子村在思考創作時,很常會陷入與自己對話的狀態,不斷地自我質疑,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思索人存在宇宙中的意義。然後想像自己創作的天鼓可以如天空飛船一般,抵達藏家的家中,是傢俱,也是樂器。在敲擊的過程中可以與自己互動,在和諧的音頻中察覺自己和自然共存,找到一種歸屬感。

而陶藝創作者陳向榮的創作總是觸及大家的生活共通經驗,這次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台灣早期工藝美術的旋轉光纖花燈,這個燈座不是照明用,反倒是製造一種情境氛圍,可以讓人著迷許久。以同樣的概念,利用陶作的造型與燈的轉換,邀請觀眾凝視光的不同變化。像是《迪斯可》這件作品,燈具的正面有9個圓形鏤空,影片中呈現3排3個快速的紅、黃、綠、藍,四種燈光相互切換,如同七彩霓虹在迪斯可舞池中不斷閃爍。

纖維藝術家康雅筑的作品《當意識流在迴旋的》是以黑膠唱片記錄藝術家一週生活。從父親友人的手中獲得一批黑膠唱片,挑選出七張唱片,想像這些曲目代表自己流轉的思緒。運用不同的纖維、線繩、棉花,以纏繞、黏貼、編織的方式依附在唱片上。並以唱盤持續旋轉的形式,讓所有色彩、光線、材質互相交會,將意識流動圖像化,讓這些元素彼此重疊、交織與流竄,喚醒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感官訊息。她透過編織進入安定的狀態,手不斷地在動,重覆一樣的動作,熟練後,腦和手逐漸合而為一,所有的動作內化,形成自然的節奏,將自己寓居於其中,而心感到平靜。

最後,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的主理人張博傑,一位在光和聲音間探索各種可能性的藝術家。在作品《Relight+NOISE》中試著在重覆規律中找到平衡。這件作品是透過攝影機的對焦與散焦,讓傳統花紋的光產生有如夢境般的視覺效果,配合用黑膠唱針刮出花紋本身的聲響,創作出白噪光音的閱讀方式。當關掉身旁的燈光,透過螢幕的光,將觀者帶進一個不斷旋轉的小宇宙。

結語

美國當代工藝策展人格倫·亞當遜(Glenn Adamson)認為工藝可以視為動詞而非名詞,代表一種做事的方式,而不是分類項目[2]。從這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股心流力,藝術家給予自己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以「面對自己是必要過程」和「步入冥想的思緒」,體現療癒的過程。

此次線上展,也構思由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所製作結合舞蹈影像的紀錄片《擁抱》,記錄藝術家的創作、身體律動、感知以及心境變化。在藝術家的8個展間中,也安排與觀眾互動的巧思,透過設計可以更貼近藝術家對於療癒想法與作品的核心,而進入到每個展間中,可以發現每位藝術家對於療癒的定義些許不同,或許在過程中,觀者也可因為相似的經驗獲得共感。

展覽中特別設計「閉上眼聽展覽」,原本是為了視障者所規劃的,希望透過口述導覽與聲音設計可以帶領他們認識展覽。但在規劃的過程中,思考就算是明眼人也可以透過聲音設計,在閉上眼睛的同時,放大聽覺,一起進入另外一種感官體驗。邀請視障朋友及一般民眾進入工藝中心特別設計的無障礙共融空間,沉浸於Apple Podcast「閉上眼聽展覽」的小宇宙中,聆聽藝術家分享內在靈魂的聲音,在為心靈找出口,喚醒覺知的同時,從中好好認識自己與寵愛自己。

「閉上眼聽展覽」網址 | https://reurl.cc/602Mad

工藝中心無障礙共融空間網址 | https://accessibility.moc.gov.tw/NTCRINEW/

專業藝評|

許楚君《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再次)煙消雲散:「鏡子:療癒工藝線上展」》

 全文: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64905.html


[1] 維吉尼亞.吳爾芙, 自己的房間, 漫遊者文化, 2017 

[2] Glenn Adamson, Thinking Through Craft,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9

 

策展人 | 洪秉綺

參展者 |王筱璦、林秀蘋(思良)/BONTE好物金工、康雅筑/織物地圖、張博傑/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陳向榮/向榮水果行、黃虹毓/土星工作室、潘子村/ 村 碟樂、賴信佑/光山行漆器工藝

指導單位:文化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主辦單位: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

策展協力:自己人策展團隊

媒體協力:今藝術 典藏Artouch、Arttime藝術網

場地協力:或者工藝櫥窗、節點、了了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