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旨說明
臺灣雕塑譜系受到地理環境影響,易於接觸與吸收來自域外的藝術風格與文化。在20世紀初期,隨著近代化的發展,「雕塑」被納入當時的新式教育制度與官方美術展覽體系中。當時一批有志於發展雕塑藝術的臺灣青年,如黃土水、陳夏雨、蒲添生、林坤明等人,他們立足於臺灣的文化底蘊,吸納新時代的氛圍,以熱情投入雕塑創作,著實為臺灣雕塑的藝術發展開啟一個重要時代。
為深究探討此時期雕塑藝術家的貢獻,本館將於「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期間舉辦臺灣近現代雕塑發展學術研討會,集結國內外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以臺灣雕塑美術發展為主軸,討論相關議題並進行交流。
臺灣近代的雕塑藝術家們,或經由正規的美術學校教育,或前往異地留學,或進入雕塑家的私塾,或透過自學研究,接受不同藝術思潮洗禮,在官方展覽或雕塑相關社團展覽中大放異彩。他們不僅在這些展覽會上展現自我才華,更期許以美術專業,透過作品喚醒臺灣文化精神。這些藝術家亦在後續的創作發展中,逐步建構臺灣雕塑藝術的多元面貌。
本研討會將以此為核心,邀請十位臺灣及日本學者共同討論臺灣近現代雕塑藝術的幾個重要議題。內容涵蓋「近現代臺灣雕塑風格與觀念的流變」、「近當代的雕塑保存與修復」、「臺灣近代雕塑家的師承與學習歷程」、「臺日雕塑家的交會」與「臺灣近代雕塑的收藏與贊助」等面向。同時邀請兩位重要臺灣藝術史學者李欽賢、顏娟英,分別針對黃土水的創作歷程,以及臺灣美術研究的近期新發現進行專題講座。希望經由此次的討論,激發更多學者投入臺灣雕塑藝術的研究,帶來更多具有深度的思考與視野。
二、研討會辦理單位、召開日期及地點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會議日期:2023年3月25日(六)- 26日(日)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三、議程時間
(一)一場次共80分鐘[發表者:30分鐘/人;主持時間:5分鐘;提問時間:15分鐘]。
(二)研討會第一天下午為「臺灣土·自由水 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開幕式,議程共歷時一天半。
2023/3/25(六)
時間
|
議題
|
主持人
|
講者
|
題目
|
09:00-09:40
|
報到時間
|
09:40-09:50
|
致詞
|
09:50-10:50
|
專題講座一
|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
李欽賢
(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
艋舺‧大稻埕‧高砂寮一黃土水藝術旅路
|
10:50-12:10
場次一
|
近現代臺灣雕塑風格與觀念的流變
|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名譽教授)
|
廖新田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
「現代雕塑」、「中國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戰後臺灣雕塑觀念的重整
|
白適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主任)
|
「身體」的雕塑史:臺灣百年雕塑的主體擴編
|
12:10-13:10
|
午休時間
|
13:10-14:30
場次二
|
近當代的雕塑保存與修復
|
宋璽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教授兼教務長)
|
岡田靖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專攻保存修復雕刻副教授)
|
從古物的學習與保存修復、到嶄新的雕刻表現
|
張元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
黃土水雕塑作品修護的基本準則與技法
|
14:30-
|
「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展覽開幕式
|
2023/3/26(日)
時間
|
議題方向
|
主持人
|
講者
|
題目
|
09:30-10:00
|
報到時間
|
10:00-11:00
|
專題講座二
|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
臺灣美術史的研究困境與近期發展
|
11:00-12:20
場次三
|
臺灣近代雕塑家的師承與學習歷程
|
林曼麗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
熊澤弘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副教授)
|
東京美術學校之東亞留學生相關基礎研究諸相
――以東京藝術大學收藏之美術作品及史料為中心――
|
村上敬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副教授)
|
留學雕塑家是在何種環境下學習?
――20世紀初葉之東京文化動向──
|
12:20-13:30
|
午休時間
|
13: 30-14:50
場次四
|
臺日雕塑家的交會
|
林保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
田中修二
(大分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
近代日本雕塑家與臺灣
──以新海竹太郎和渡邊長男為中心──
|
鈴木惠可
(中央研究院歴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日臺近代雕塑史的交錯:1930-1940年代臺灣青年雕塑家之日本留學、美術聯展
|
14:50-15:10
|
休息時間
|
15:10-16:30
場次五
|
臺灣近代雕塑的收藏與贊助
|
黃冬富
(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系講座教授)
|
薛燕玲
(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
|
黃土水求學及創作歷程與後援網絡再考
|
林振莖
(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研究員)
|
生存之道──黃土水與藝術贊助者
|
16:30-17:30
|
綜合座談
|
廖仁義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
所有與會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