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們在1980年代後的影像創作,不斷打破成規,題材及內容多元且複雜,呈現諸多風格面貌,無論透過鏡頭捕捉外在世界的自然景觀與文化意象,或其對社會現實的觀察與對自我的關照,各自在傳統與當代交織混成的人文景緻有著深刻的描繪。
隨著科技陸續革新演進,當代數位影像被編修、複製、壓縮、存取,影像的創製逐漸擺脫了紀實性的侷限,現代人們身處影像無所不在的生活,進入資訊巨量龐雜的數位景觀世界中,現實和虛幻重疊難辨,人的思維活動受到全面影響,逐漸創造全新延展的世界觀。
本系列座談以「面向遼闊景觀」主題,回顧臺灣攝影創作實踐的轉變,轉譯「鏡像·映像」展覽中之當代臺灣影像藝術創作特質,討論攝影藝術創作的趨勢,展現臺灣的創作者如何透過影像關照自我、觀看他人,及關懷社會
※於此成功報名並參與實體活動之教師,各場次核予研習時數2小時 ( 課程代碼:3456648, 3456651, 3456655)
主題1 1980後的臺灣社會、人文與攝影
8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從禁忌與抗爭中解放,藝術家在自由思想,以及當代藝術思潮的牽引下,攝影透過多元的視野,展現出對傳統的回應、對當代性的關切,以及對前衛語彙的實驗。
進入1980後的攝影創作,我們尋找在臺灣劇烈的改變中,那些關照人生百況的積極回應,透過藝術家的獨特視野,展現臺灣人民與其生存空間的複雜關係,映照出臺灣的社會、人文內涵,描繪當代攝影的生成與轉變。

.jpg?v=4dd88ecc-abdd-463b-83c9-4f640972f70d)
2022.6.26(日) 14:00-16:00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1樓沙龍
免費報名參加
主持|邱誌勇 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本展策展人
與談|沈昭良 參展藝術家。曾任自由時報攝影記者、副召集人、中央大學專任駐校藝術家。目前從事影像創作、評述研究及展覽策劃,同時兼任第九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藝術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Photo ONE)召集人
與談|姜麗華 台灣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美術學系兼任教授,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攝影、現當代藝術、藝術研究
主題2 當代數位影像的發展脈絡
隨著新技術、數位媒體的快速發展,數位攝影興起後,傳統攝影走向式微。數位科技的精進之下,影像的創製逐漸擺脫了紀實性的侷限,從靜態圖像的創作,延伸出立體造型的裝置,影像創作更邁向了空間性、動態性與虛擬性,讓人不斷想像各種發展可能性。
現今的數位科技改變了影像文化的本質,產製出新的視覺再現策略與知覺模式,再次衝擊人們對傳統美學及形式的思辨,以及對於成像的真實性和虛擬性之間的各種探討;另一方面,視覺科技越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感知,對當代的影響已不言而喻,觀眾的資訊能力及行為,亦牽動了數位影像的當代發展。
2022.7.16(六) 14:00-16:00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樓 免費報名參加 .jpg?v=1e5bac93-634f-4153-a01a-82b8c267de25)
.jpg?v=440de742-f40f-42e0-9619-74d68d805cb3)
主持|邱誌勇 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本展策展人
與談|章光和 參展藝術家,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副教授,紐約大學藝術碩士,專長教授攝影藝術、電腦影像處理、電腦平面設計、繪圖,1994年影像處理軟體在臺灣剛剛萌芽,章光和以「暗房終結者」一書介紹Photoshop的技術運用與藝術創作觀念,開影像創作先河,以另類攝影方式來創作
與談|黃建樺 參展藝術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擅長以數位影像進行蒙太奇創作,大學原修讀雕塑,後轉而趨向影像創作,試圖將對實體時間空間的存在獨有看法帶入當代科技影像,持續對人類存在於影像時代的身分定位做探討
主題3 虛實交疊的影像
影像與劇場的關係存在已久,可以追溯自攝影術發明之前。拜影像科技發展,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逐漸消解,影像成為劇場製作裡重要的敘事語言,使視覺走向藝術創作的不同層次發揮,卻也使藝術家、作品與觀者之間,傳統三方結構不再穩固,而出現一種新的複雜關係及文化樣貌。隨著影像載體的不斷轉變,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移動、棲居,引起藝術創作者投入在影像與身體感知展演,運用影像激盪對肉身與時空的再想像。
2022.8.20(六) 14:00-16:00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樓 免費報名參加 .jpg?v=89144722-20d2-4807-80e2-4a3ad611d3c6)
.jpg?v=3169a40f-7407-4fad-a557-356694827791)
主持|邱誌勇 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本展策展人
與談|周東彥 劇場及新媒體影像導演,狠主流多媒體及狠劇場藝術總監。創作以影像與劇場為核心,亦跨足錄像藝術、紀錄片與MV等
與談|張暉明 參展藝術家,新媒體藝術家,關注於當代影像與身體感知之美學,擅長新媒體、機械動力裝置、空間裝置等創作形式,更跨足劇場舞臺、多媒體設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