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2025文學暢秋日—文學體驗活動
場次資料
場次 報名期間 場地 名額 講師 報名 名單  
今晚我是手-藝文講座
日曆圖案 2025/10/18 14:30 ~ 2025/10/18 15:10
2025/09/23 17:00
~ 2025/10/08 23:59
googleMap連結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 10 吳季禎 正取剩 6
今晚我是手-藝術裝置共創
日曆圖案 2025/10/18 14:30 ~ 2025/10/18 15:40
2025/09/23 17:00
~ 2025/10/08 23:59
googleMap連結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館外中正路側草皮區 10 吳季禎 名額剩 9
Podcaster《阿愷之聲》文學對談1
日曆圖案 2025/10/19 14:30 ~ 2025/10/19 15:30
2025/09/23 17:00
~ 2025/10/15 12:00
googleMap連結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 20 阿愷之聲、黃崇凱 正取剩 2
Podcaster《阿愷之聲》文學對談2
日曆圖案 2025/10/19 16:00 ~ 2025/10/19 17:00
2025/09/23 17:00
~ 2025/10/15 12:00
googleMap連結 國立臺灣文學館B1圖書室 20 阿愷之聲、王昭華 正取剩 9

 


活動簡介
2025館慶文學暢秋日,由手寫字藝術家「今晚我是手」帶來藝文講座與藝術裝置共創參與,邀請民眾展開雙重體驗。 以及入圍今年第60屆廣播金鐘播客(Podcast)獎—藝術文化節目獎的Podcaster「阿愷之聲」現場對談。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活動內容介紹

 

2025文學暢秋日—文學體驗活動「今晚我是手」

 

文字不僅存在於書本之間,也能作為肢體、物件、環境的變化與運用。「今晚我是手」以講座與共創裝置形式,邀請參與者展開雙重體驗,親身走進「文字的另一種可能」。第一場活動將由「今晚我是手」藝術家吳季禎分享創作歷程,揭示文字創作實體化的故事與秘密。第二場活動邀請民眾親手參與共創,在直徑2.5公尺的透明圓球上書寫,層層堆疊日常感觸與心中語言,凝聚成市集視覺亮點的「文字球」。

 

▍今晚我是手|藝文講座
邀請藝術家吳季禎分享文字創作實體化的歷程與秘密。

時間|10.18(六)14:30-15:10
地點|臺文館B1圖書室

 

▍今晚我是手|藝術共創裝置
由「今晚我是手」藝術家吳季禎帶領民眾共同完成裝置創作,在直徑2.5公尺的透明圓球上,以毛筆蘸以壓克力顏料,把日常的感觸、心中的話語,書寫在球體之上。每一道筆劃,都是生活的痕跡;每一段文字,都是共同的記憶。隨著書寫的層層堆疊,文字在透明的球面流動、交織,最終凝聚成一顆巨大的「文字球」——承載眾人心聲的藝術裝置。

時間|10.18(六)15:10-15:40
地點|臺文館外中正路側草皮區

 

▍今晚我是手|簡介
藝術家吳季禎,作品呈現為文字創作與平面影像,以墨水與宣紙為主要媒材,節錄日記中的文字或書寫當下感受作為創作。表達在生命流動的過程中,與周遭的一切產生的連結與共鳴。

 

✺注意事項 

  1. 欲參與共創裝置場次,須先參加文字創作分享講座,完成共創裝置報名即同時包含藝文講座。
  2. 填寫報名表單後,請待主辦單位寄送錄取通知。若無法參與,請提前通知,以便我們遞補名額(聯繫email:wenstaipei@gmail.com)。
  3. 講座於14:00開放入場,場地座位採自由入座,請您準時到場。
  4. 活動中將拍攝照片做為活動紀錄,報名參加者視同同意授權本館拍攝活動紀錄照片,並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之權利
  5.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2025文學暢秋日—文學體驗活動「阿愷之聲」

 

2025館慶文學暢秋日,邀請入圍今年第60屆廣播金鐘播客(Podcast)獎—藝術文化節目獎的Podcaster「阿愷之聲」!聯手作家黃崇凱和王昭華,以台語展開交流。從小說創作到生活觀察,一同探索地方文化與台語的多元風貌。

*本活動參與台語家庭集點(台語使用比例100%)


▍Podcaster阿愷之聲 ft.黃崇凱
時間|10.19(日)14:30-15:30
地點|臺文館B1圖書室

對談主題:小說家與地方
阿愷將與黃崇凱暢聊古今中外小說寫作與地方的關係。黃崇凱是居住臺南的作家,其小說《新寶島》書寫古巴與臺灣時空交換的故事,獲得2021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他如何看待寫作者與地方的課題呢?

 

▍Podcaster阿愷之聲 ft.王昭華
時間|10.19(日)16:00-17:00
地點|臺文館B1圖書室

對談主題:台語生活與創作
作家王昭華時常在臉書分享他的日常散步觀察,特別是台語的應用與經驗。其台語散文集《我隨意,你盡量》獲得2023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這部散文集以優美的台語文字,融合了生活觀察、思想與感觸,在城與鄉移動之間身而為人的位置。

 

▍Podcaster阿愷之聲|簡介
王麒愷,來自鹿港,臺大城鄉所畢業。研究所時期開始思索地方語言、文化與社會之間的連結,進而發現台語回應社會的多種可能。透過經營台語 Podcast 平台,以日常對談的形式,與知名編劇、作家、棒球選手等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對談,介紹臺灣文學並推廣母語。

其參與作品《百夜生》米莎X地下河創作專輯(擔任長號手),入圍第28屆金曲獎(Golden Melody Awards)最佳客語專輯及年度專輯獎;「阿愷之聲」並入圍第60屆廣播金鐘播客(Podcast)獎—藝術文化節目獎。

 

 ✺注意事項 

  1. 每場講座開始前30分鐘開放入場,場地座位採自由入座,請您準時到場。
  2. 本活動參與台語家庭集點(台語使用比例100%)。
  3. 活動中將拍攝照片做為活動紀錄,報名參加者視同同意授權本館拍攝活動紀錄照片,並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之權利。
  4.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報名資訊
  • 報名「今晚我是手」共創裝置場次,須先參加文字創作分享講座,完成共創裝置報名即同時包含藝文講座。填寫報名表單後,請待主辦單位寄送錄取通知。若無法參與,請提前通知,以便我們遞補名額(聯繫email:wenstaipei@gmail.com)。
  • 每場講座開始前30分鐘開放入場,場地座位採自由入座,請您準時到場。
  • 活動中將拍攝照片做為活動紀錄,報名參加者視同同意授權本館拍攝活動紀錄照片,並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之權利。
  •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報名須知
  • 報名「今晚我是手」共創裝置場次,須先參加文字創作分享講座,完成共創裝置報名即同時包含藝文講座。填寫報名表單後,請待主辦單位寄送錄取通知。若無法參與,請提前通知,以便我們遞補名額(聯繫email:wenstaipei@gmail.com)。
  • 每場講座開始前30分鐘開放入場,場地座位採自由入座,請您準時到場。
  • 活動中將拍攝照片做為活動紀錄,報名參加者視同同意授權本館拍攝活動紀錄照片,並同意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出版品製作、研究發表等非營利之教育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之權利。
  •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個人資料蒐集、處理、利用同意書

 

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本館)為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並保障當事人之權利,謹依法告知下列事項,請您詳閱。

 

一、蒐集個人資料之目的

本館為辦理各項推廣活動等相關業務,需蒐集活動報名者資料以便聯繫與通知。

二、蒐集個人資料之類別

姓名、身分證字號、電子信箱、聯絡電話/行動電話。

三、個人資料利用之期間、地區、對象與方式

期間:活動報名日起至活動結束後3個月內。

地區:中華民國境內。

對象:由本館自行利用。

方式:本館將透過數位檔案形式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人資料。

四、個人資料之提供

您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相關個人資料,惟若拒絕提供個人資料,本館將無法提供相關服務。依各項服務需求提供您本人正確、最新及完整的個人資料,若您的個人資料有任何異動,請主動向本館申請更正。若您提供錯誤、過時、不完整或具誤導性的資料,而損及您的相關權益,本館將不負相關賠償責任。填寫內容如有不雅,違反社會善良風俗,本館有權不予刊登或將您本人列入拒絕往來用戶名單。

五、個人資料之保密

本館將善盡個人資料保護之責,非經您本人同意不會自行修改、刪除或提供任何(或部份)個人資料及檔案。如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所致者,致您的個人資料被竊取、洩漏、竄改、遭其他侵害者,本館將於查明後以電話、電子郵件或網站公告等方法,擇適當方式通知您。

六、當事人就個人資料得行使之權利

您可依個資法第三條規定,就本館保有您的個人資料行使以下權利:

請求查詢或閱覽。

請求製給複製本。

請求補充或更正。

請求停止蒐集、處理、利用或請求刪除,惟因本館執行業務所必須者,本館得不依請求為之。

若您欲執行上述權利,或有任何建議指教,請與本館連繫,電子郵件:service@nmtl.gov.tw。

 

 

國立臺灣文學館 敬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