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展覽活動
六月之星:溥心畬 鍾馗圖
展覽介紹

「鍾馗」此人,史籍並無記載,其較為具體的形象是到了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補筆談>才確立,書中記載唐明皇久病未癒,一日忽然夢見打鬼英雄鍾馗剷除了傷害自己的小鬼,醒來後,病也減輕了。於是召來畫家吳道子,畫下鍾馗圖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鍾馗的神威。之後,歷代筆記小說、傳奇甚至戲曲,都陸續加入了更多與鍾馗相關的情節。直到今日,部分地區仍於中元普渡或意外事故現場,以「跳鍾馗」的儀式來送走流連忘返的孤魂野鬼或驅邪鎮煞。
由於鍾馗斬鬼除妖的行為,使他具有正氣凜然的形象,且廣受歡迎,之後甚至與民間信仰結合,逐漸與驅魔避邪的功能連結在一起。明代以後,民間出現了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的習俗,與門前掛蒲艾、飲雄黃酒、佩帶香包一樣成為端午的節慶習俗。由於端午正值農曆五月,俗稱「惡月」,為時序中的陰、陽之交,傳統上認為這是百毒匯聚之時,中國歷來即有各種避邪的習俗,而鍾馗的祛邪功能正可與其結合起來。據傳在端午時,於黃紙上以硃砂描繪鍾馗像,並以雞血點睛,則此畫便具有避邪之效,因此以硃砂或朱墨繪成的鍾馗圖也普遍可見。
除了鍾馗本身豐富的傳奇性與故事性之外,歷來有關鍾馗的圖像也不少,隨著鍾馗故事的演變,亦發展出各種不同功能與圖式的鍾馗畫,例如充滿熱鬧敘事細節的「鍾馗出行圖」、懸掛於文人生活空間的「寒林鍾馗圖」、藉以頌揚太平盛世或諷刺正義不彰的「醉鍾馗圖」、具有避邪或節慶納福功能的「午日鍾馗圖」,以及畫家藉以自況或加入時代趣味的各式創意鍾馗圖等。
現代藝壇名家溥心畬(1896~1963),經常在端午節繪製鍾馗圖,除了創作不少有趣的小鬼形象之外,也留下豐富的鍾馗面貌。他原姓名為愛新覺羅溥儒,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民國後,改以輩分為姓,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曾孫、末代皇帝溥儀的堂兄,正由於這層皇族後裔的身分,他經常在書畫作品上鈐有「舊王孫」之印。辛亥革命的家國巨變,使他頓成一介平民。大陸淪陷後,隨即輾轉渡台,他大部分時間都潛心於藝事,唯一的消遣就是閱讀神怪及武俠小說,且著迷至深,而那些鬼怪百態也自然成為他的繪畫題材。有人認為溥心畬之所以著迷於這些虛幻故事,是因為他一生不如意的遭遇太多了,藉此可逃離真實的世界,獲得心靈上的片刻逍遙。
為配合炎夏端午時節的到來,國立歷史博物館「每月之星」系列,推出「六月之星:溥心畬 鍾馗圖」,展出二件風格與形式各具特色的鍾馗圖,同時也配合端午情境展示,使觀眾認識鍾馗的傳說、了解鬼王鍾馗與端午有什麼關聯,並且欣賞溥心畬這位文人畫家筆下的鍾馗圖有什麼不一樣的面貌!
 

 

展覽資訊
場館地址 googleMap連結 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出期間 2010/06/01 ~ 2010/06/30
  • 票價說明: 全票30元,半票、學生票15元
展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