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展覽活動
匈牙利音樂家─巴爾托克
展覽介紹

以民樂為師的古典音樂先趨-巴爾托克

  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1945)是二十世紀極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他是匈牙利人,曾在鋼琴家伊斯特凡‧拖曼(Istvan Thoman)門下受業,二十幾歲即以演奏巴哈(Bach)和李斯特(Liszt)的作品聞名。二十世紀一○年代,他受當時匈牙利波濤洶湧的民族主義影響,開始致力採集並研究民間歌曲與音樂,不辭勞苦的走遍中歐各地鄉間,經其記錄整理的民歌與民樂超過一萬三千首;而此項工作日後也成為他樂曲創作的基礎與泉源。當時一般受過專業訓練的音樂家都是以學院派的樂理原則將傳統民樂加以美化,巴爾扥克卻一反其道,以民樂的原始風貌為創作典範;他認為民間曲調只有在它被演唱和演奏的當時才真正存在,因此離開原有的土壤就不成民樂。他主張用科學的方法蒐集並研究民樂,但光是研究還不夠,作曲家必須徹底消化它們,將它們當母語一般使用。
  自二○年代起巴爾托克便創作了許多風格獨特的作品,但也引起樂壇很多爭議,主要是很多人都無法忍受其作品中急促刺耳且刻意不協調的風格,有些樂評家譏諷他不是用手指彈琴,而是穿著靴子在琴鍵上踏步,他的音樂因而得到一個「野蠻的快板」(Allegro Barbaro)稱號。但巴爾托克生性孤傲,從不因世俗的批評而動搖其創作理念與對自己風格的堅持,他身故多年後世人才逐漸了解他努力與十九世紀音樂劃清界線的努力及創作精髓。其作品多元且豐富,如創作於1939年的《第六號弦樂四重奏》,被認為是繼貝多芬最後的四重奏以來最適合傳播的佳作;又1926年寫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則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巨製之一。他的樂風多吸收民謠先慢後快的簡短調式,粗獷而激情,乍聽之下不易被接受,但反覆玩味後旋律自然沉澱,並有強烈的餘音繞樑之感。
  作為一個民族作曲家,巴爾托克無疑繼承了匈牙利民族音樂之父李斯特以來的馬札爾民風傳統,但更重要的是他比其前人更願意回到鄉村農民群眾間去;他不僅保存了匈牙利民族豐富的音樂遺產,也為二十世紀的人類開拓了嶄新的文化視野與內涵。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提供更多元的文化視窗與藝術交流平台,特別與匈牙利貿易辦事處共同舉辦此項巴爾扥克生平與創作介紹的國際巡迴展覽。相信這位以民樂為師的當代音樂大師深湛的精神與生命內涵,會對我們產生有益的啟示。

 

展覽資訊
場館地址 googleMap連結 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出期間 2006/10/17 ~ 2006/11/12
  • 票價說明: 全票20元 半票、學生票10元
展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