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單位 : 財團法人稻草人基金會
- 無障礙服務 : 心智障礙資訊、聽障資訊、肢體障礙資訊
解嚴後的農民運動,標誌著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後所積累的緊張關係, 也是臺灣農民回應時代挑戰的重要里程碑。為了讓社會大眾有機會深入瞭解農民運動的歷程、共同關心農業與農村的未來,在行政院農業部與客家委員會的共同支持下,財團法人稻草人基金會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為期兩周(12/08~12/22)的「農的 N 種可能性」主題特展。展出的內容分為解嚴後的農民運動、臺灣農村再生的特質與實踐經驗,以及農村未來的挑戰三大展區。
主辦單位表示,解嚴後的農民運動,展示從1987年到1988年間的一系列運動歷程、包括各地農民組織、重要的農民運動領袖、各場運動的現場場景和行動訴求的珍貴歷史影像和相關刊物的復刻版,讓民眾理解農民為何寧可暫時放下鋤頭,流血流汗也要上街頭。
農村再生展示區,介紹各個時期農村再生政策的執行方式和演變,從推動「先培根後再生」的模式,逐漸將當時農委會的農業與農村施政資源一起納入,並舉辦金牌農村和農村領航獎的選拔活動。第三期的農村再生,更結合地方創生、國土規劃等工作共同推動。現場除了放映獲得金牌農村的案例影片,也設有互動展示區,由「大崎村落創藝基地」設計古瓦杯墊、芒果手刷帆布袋、山賊殺卡桌遊等,讓民眾貼身感受農村的不同樣貌與魅力。
第三展區展示農村未來的挑戰,包括農村人口的高齡少子化問題、氣候變遷調適,以及農地再生能源等,揭示農村持續面對的各種挑戰。與此相應,目前所推動的 「綠色照顧計畫」、2040 農業淨零排放,以及農地綠能等政策,一方面為農村未來的樣貌注入新的可能性,但其中也有不少在技術、法規和執行機制上都需要再調適的地方。現場也邀請宜蘭慢島生活公司共同規劃互動體驗,以種籽落地發芽象徵人將生命力帶進農村,進而發展出農村的 N 種可能性。
開幕式當天將邀請當年農運參與者、農業部,以及長期關心農村發展工作的研究者,和農村社區的實務工作者,共同與談對於農業部成立後,未來的農業與農村發展政策展望。主辦單位財團法人稻草人基金會董事長林豐喜特別強調,農業部成立不是農民運動的終點,而是重建「農」主體性的新起點。藉由此主題特展,希望讓社會大眾深入瞭解農民運動的歷程、關心農業與農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