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資訊
首頁 >活動明細 >音樂家資訊
音樂家資訊
姓名: 温隆信 David Loong-Hsing Wen
經歷:

作曲家/温隆信
Composer: David Loong-Hsing Wen

1944年3月7日出生於臺北市。7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及鋼琴;13歲,即創作第一首樂曲,同時開始學習各類作曲技法。高中畢業後,進入國立藝專音樂科弦樂組,主修小提琴,並修習作曲,受教於陳懋良,且接受許常惠的指導。大三時對「空間記譜法」(Space notation) 產生興趣並勤於練習,日後成為他最擅長的寫作手法之一。求學時期,温隆信也前往臺灣大學電機系及臺北工專電子系(今臺北科技大學)修習類比電子學與迴路設計等課程,影響其之後在電子音樂上之創作。畢業後温隆信進入臺灣省交響樂團(今臺灣交響樂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並成為「向日葵樂會」成員、在「製樂小集」發表作品。

1970年,温隆信以合唱曲《延平郡王頌》獲得第二屆黃自作曲比賽首獎,隔年再以定音鼓五重奏《現象Ⅰ》獲得第一屆中國現代音樂作曲比賽首獎,自此開始於作曲界嶄露頭角。1972年,温隆信以小提琴及鋼琴的奏鳴曲《十二生肖》,入選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 (International Gaudeamus Composer’s Competition),同年由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推薦,以觀察員身分加入國際現代作曲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Music, ISCM)。1975年,大型室內樂作品《作品1974》及為長笛、大提琴、鋼琴、打擊樂的《現象Ⅱ》,雙雙獲得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入選,《現象Ⅱ》更獲得大賽第二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曲家。

1974年,温隆信與康謳、許常惠、許博允等人籌組亞洲作曲家聯盟(簡稱曲盟),温隆信於曲盟擔任常務理事及1986年第十一屆大會秘書長,除了在曲盟發表作品,也推動了許多音樂會及各國作曲家之間的交流。温隆信的作品數量繁多且精緻,其中以室內樂最為大宗,代表作有現象系列、大型室內樂作品《作品1974》等。早年創作以西洋音樂為主,後創作許多以傳統樂器演奏之作品,例如為傳統絲竹樂與打擊樂而寫的鄉愁系列、為國樂團《三空仔別章》等,同時亦將傳統音樂帶上國際舞臺,推動傳統絲竹樂的國際演出。此外,打擊樂於温隆信的作品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他曾創作多首打擊樂作品,如為打擊樂團與女聲的《給世人》;為擊樂獨奏的劇場音樂《溯至東方》、鐵琴獨奏《隨筆二章》等。温隆信亦致力於兒童音樂教育及電子音樂,共創作358首兒童歌曲、編集叢書教材《綺麗童年》及《說唱童年》,為兒童音樂教育開啟新篇章。1989年,温隆信在輔仁大學創立全國首座電子音樂教學中心,並策劃電子音樂研習營,為國內電子音樂開先河之人。

1992年,移民美國;1997年,應邀至紐約大學擔任駐校作曲家並教授作曲。自紐約大學退休後,温隆信籌組管絃樂團「柝之響」(Clap & Tap Chamber Orchestra),舉辦音樂會及夏令營到國內外交流演出,也在臺灣及馬來西亞兩地開設樂團分部,透過每年多次的專業舞臺演出與巡迴各地的講座、大師班等課程,培育年輕學子的室內樂與交響樂等地合奏技巧與經驗。而近年他更將自己另一個領域的創作─繪畫,透過畫展的方式,引領新生代進入不同的藝術領域。創作、演出與教學的結合,依舊是他樂在其中的重要工作。温隆信於1975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1980年獲得第二十一屆文藝獎章、1982年榮獲第三屆吳三連文藝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