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府城講壇:舞動文學聲影
國立臺灣文學館「府城講壇」自2010年創辦,於每個月特定週末午後,邀請文壇作家、藝文界知名人士蒞臨臺灣文學館開講,講題橫跨文學、戲劇、歌謠與人文藝術面向,多元的演說主題與堅強的講師陣容備受民眾喜愛與肯定。
2017年下半年「府城講壇」規劃六場次演講,講者包含導演、電影原著者、編劇、影評,深入探討文學與影像多面向議題,精彩可期!
場次
|
演講日期
|
講者
|
講題
|
開放網路報名
日期
(300張票)
*報名系統於當日上午6時起開放報名。
|
開放服務台索票日期
(40張票)
|
備註 |
1
|
7月22日
(六)
|
鄭文堂
|
文學中的影像張力
|
7/12(三)~7/21(五)
|
7/20(四)~7/21(五)
|
本場次因故改期至7/22辦理 |
2
|
8月19日
(六)
|
侯季然
|
在小書店裡尋找電影的靈光
|
8/9(三)~8/18(五)
|
8/17(四)~8/18(五)
|
|
3
|
9月23日
(六)
|
一青 妙
|
臺日之間漂流的我家族-寫作與電影的距離
|
9/13(三)~9/22(五)
|
9/21(四)~9/22(五)
|
|
4
|
10月21日
(六)
|
郭力昕
|
在袒露、追究與對話中培力——從平路《袒露的心》到黃惠偵的《日常對話》
|
10/11(三)~10/20(五)
|
10/19(四)~10/20(五)
|
*本場次另辦理紀錄片《日常對話》(黃惠偵導演)影片播映活動:
<活動時間>
10月21日(六)上午10點30分至12點
(片長88分鐘)
<活動地點>
台灣文學館1樓演講廳(名額共350位)
活動詳情:請按此
|
5
|
11月18日
(六)
|
藍祖蔚
|
曾經繁花開遍─臺灣文學的影音印象
|
11/8(三)~11/17(五)
|
11/16(四)~11/17(五)
|
|
6
|
12月16日
(六)
|
袁瓊瓊
|
我們的黃金時代
|
12/6(三)~12/15(五)
|
12/14(四)~12/15(五)
|
|
講座時間:演講當日14:30~17:00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演講廳(台南市70041中西區中正路一號)
報名方式:本活動需事先網路報名索票,免費入場
◆本活動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習時數3小時
◆文化部藝文平台:http://event.culture.tw/NMTL (上午6:00起開放報名)
◆台灣文學館線上文學影音:府城講壇http://imedia.culture.tw/channel/nmtl/zh_tw/media_type/1/1/?category=487
◆ 講師簡介 ◆
7/15(六) ‣ 鄭文堂
宜蘭人,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曾任職於傳播公司,1984年加入「綠色小組」,拍攝社運紀錄片。1996年在投身社會運動多年後,鄭文堂開始專注於編導創作,完成了劇本「詩人與阿德」(後改編為電影《超級公民》,萬仁導),並參與《藍月》等片的製片工作。藉由公共電視的資金,鄭文堂陸續拍攝了「蘭陽溪少年」、「濁水溪的契約」、「浮華淡水」等「河川三部曲」,並在短片輔導金的補助下,完成了《明信片》、《夢幻部落》、《風中的小米田》等16毫米短片作品,其中《夢幻部落》曾獲得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最佳影片及第39屆金馬獎年度臺灣最佳電影獎。2010年 《眼淚》獲得臺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6年《燦爛時光》獲得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
2010年8月接任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並於2013年3月31日離開宜蘭縣政府、重回影視圈。
8/19(六)‣ 侯季然
政大廣電研究所畢業。電影編導、作家。2006年以散文〈37路開往童年〉奪得首屆臺北旅行文學獎首獎,2012年出版散文集《太少的備忘錄》。電影作品有《我的747》、《有一天》、《該死的茱麗葉》、《小夜曲》、《南方小羊牧場》等。首部個人影像作品《星塵15749001》獲臺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南方小羊牧場》獲臺北市電影委員會首屆電影劇本競賽金獎,以及加拿大蒙特婁奇幻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2015年以短片《顫慄》獲臺灣國際酷兒影展首獎;同年,憑藉記錄臺灣獨立書店的40集短篇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獲選「2015年度中國微電影導演30人」,並獲2015關島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短片評審團大獎」。2016年,完成以19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為主題的紀錄片《四十年》,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競賽單元。
9/23(六)‣ 一青 妙
女演員、牙醫、作家。1970年生於臺灣臺北市,其父顏惠民,出身基隆顏家,經營基隆九份金礦。其母一青和枝,日本石川縣人。幼年長於臺灣,11歲起隨父母至日本定居。在其父親過世後,與其妹一青窈改從母姓。著書有《我的箱子》(2012年)、《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2014年)、《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2015年)、《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2017年)。2015年9月16日獲臺南市長賴清德親自頒發親善大使聘書,為臺南市第一位親善大使。
2016年,《我的箱子》、《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改編為電影《媽媽,晚餐吃什麼?》,主題曲「空音」由其妹一青窈主唱。
10/21(六)‣ 郭力昕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專欄作者,以及年度新聞攝影獎、紀錄片競賽、國藝會「視聽媒體藝術類」與「國家文藝獎」(電影類)、華語電影「金馬獎」、「臺北電影獎」、香港「華語紀錄片節」、北京「宋庄獨立影像展」等各類評審委員,並自2003年起擔任「臺北電影節」諮詢委員迄今。
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再寫攝影》等。近年的評論與研究工作,集中於攝影和紀錄片的文化研究。
11/18(六)‣ 藍祖蔚
著名影評人,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聯合報記者、TVBS娛樂新聞製作人、中影公司製片部經理、TVBS、超視和東森電視製作人、新聞部副理、公共電視「電影音樂精靈」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臺北愛樂電臺「電影最前線」節目主持人、臺北電影節、金鐘獎評審、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評審等。曾獲2004年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獎。
現職為《自由時報》副總編輯、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藍色電影院」節目主持人。著有《與電影握手:藍祖蔚的藍色電影夢》、《王童七日談》、《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等書。
12/16(六)‣ 袁瓊瓊
身兼作家與電視編劇,祖籍四川眉山人,1950生於臺灣新竹,臺南商職畢業。1982年赴美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班研究。起初以筆名朱陵寫作新詩,繼以散文和小說知名。曾多次獲聯合報小說獎、散文獎及時報文學獎等。作品主題多環繞都會男女情愛,著有《春水船》、《自己的天空》、《隨意》、《滄桑》、《鍾愛》、《兩個人的事》、《袁瓊瓊極短篇》、《蘋果會微笑》、《情愛風塵》、《恐怖時代》以及長篇小說《今生緣》等等。並長期參與電視及電影劇本寫作,較著者如《大城小調》、《紅男綠女》、《家和萬事興》等等,皆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