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人人講堂】宮中食.器二三事—— 清宮宴及宮中飲食文化
#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 特展
●日期:10/30(日)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講者:陳玉秀(國立故宮博物院 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講座內容簡介:
春捲、餃子、火鍋、奶茶……,這些百年前皇室喜愛的餐點,不僅留下許多文字紀錄,如今也羅列在我們日常的菜單中。清乾隆皇帝偏愛火鍋;慈禧太后是八珍湯、玫瑰露及菊花火鍋的代言人;而後宮佳麗更是奶茶的熱愛者。據悉,皇帝的每一頓正餐至少有二十三道菜,如此大的排場,都是吃些甚麼?大家耳熟能詳的皇家「滿漢全席」有熊掌、猴腦等菜色?
除了菜色,盛放美食的餐具是展現皇家氣派的必需品。當時清宮的餐具以瓷器為大宗,但為彰顯皇家的排場,玉石、金銀器也不可缺。相對於目前大部分臺灣家庭喜愛素雅花色的瓷器,清皇室則以重彩的餐具為主。琳瑯滿目的酒杯、茶具、碗盤、火鍋、暖鍋,它們的花色由宮中內務府造辦處主導設計。那麼它們的花色也會因婚宴、生日、喬遷、祭祀等不同場合而有不同?在此,帶大家一起來探秘。
【11月人人講堂】人客來坐喔!談臺灣百年風月文化
#原民‧漢人‧官府的交織「物」語 特展
●日期:11/27(日)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 講者:蔡蕙頻
臺灣史重度愛好者,不講故事嘴巴會癢,現為國立臺灣圖書館編審兼臺灣學研究中心組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婚戀愛欲》、《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等書。
● 講座內容簡介:
藝旦婉約、女給火辣!去遊廓消費有指南,按圖索驥走一回很簡單!
臺灣的特種營業納入官方管理歷史已有百餘年,管理的背後有一套令人意想不到的邏輯。
風月消費一次要多少錢?他們都在做什麼?臺灣史上又有誰愛上酒家?
讓我們拿下有色的眼鏡,一起細說從頭,聊聊百年來臺灣的風月文化!
【12月人人講堂】科學傳播小小兵培訓中!我與52歲的臺灣科普雜誌《科學月刊》
#敢與別人不一樣-臺灣科學家的人文關懷特展
#可現場報名
●日期:12/24(六)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 講者:趙軒翎(《科學月刊》副總編)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兼副總編輯,別名科科人妻。曾任《科學月刊》、《科技報導》等雜誌編輯、主編,也曾任泛科學儲備主編。科學傳播累積資歷10年,還在磨煉各種技能的小小兵。
●與談:黃裕元(臺史博策展人)
●講座內容簡介:
在「一日生科,終生科科」的,不惜家庭革命選讀生科系;又在「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嘲諷氛圍下,唸了新聞所;又在大家不讀書的出版寒冬,進入了超小眾的《科學月刊》擔任編輯,直到現在成為管理者。
你可能從沒聽過《科學月刊》,但這本在本土扎根超過50年的老字號本土科學雜誌,是許多臺灣科學家共同創立與經營的雜誌。它不是由政府出資、也沒有財團的支持,更沒有老闆,但卻屢獲「金鼎獎」、「中小學讀物選介」推薦,是本從中學生到大人都能閱讀的科學刊物。
在這場講座中,我希望從我這個科學傳播者的角度,與你分享《科學月刊》的故事。
#2023【2月人人講堂】昭和台灣・縱貫鐵道・美食之旅:歷史小說家的飲食故事
#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日期:2/12(日)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 講者:楊双子(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創作者)。
● 講座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的街頭飲食,實際是漫長時光發展以來的時代縮影,透露生活其間的人們是由何種族群、階級、職業所組成,亦是一地自然風土與人文遷徙的側寫紀錄。
以此為觀察切入點,日治時期史料文獻如何作為小說創作素材?歷史中的女性旅行如何成為虛構小說的主題?歷史小說家楊双子將以撰寫長篇小說《臺灣漫遊錄》與非虛構散文《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的經驗為例,說明這趟「昭和台灣縱貫鐵道美食之旅」從發想、構思、資料蒐集、實地考察、條理式整理、設定架構到書寫的過程。
同時,也將以本講題帶領聽眾讀飲食,吃歷史。
#2023【3月人人講堂】只在小站下車——我的新式鐵道旅行
#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日期:3/4(六)1400-1530
●地點:臺史博階梯教室
● 講者: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旅行家)
● 講座內容簡介:
臺灣的環島火車路線,是個大迴轉壽司。
因為火車票價相對於國外比較便宜,它是對一般人來說相對友善的旅行,也較為方便和安全。我們也逐漸從做為兩地快速往來的載具,慢慢學習如何在小站下車,走為旅行景點,或者學習慢旅行。
以前很少有小站之旅,但現在不只小站之旅,甚是雙站、跳站都被美好實踐。這是過去很難想像的。
小站是我旅行的大站。每一座小站都是通向郊野的大站,美麗郊野的入口,或者徒步的出發站。我每次前往,一坐上火車,知道要去一座小站,便開始有擁有美好的心情。
旅行的微小和在地,一樣能帶出快樂和璀璨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