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是用土、竹、木、布等材料,雕塑人物像的明器,作為殉葬之用。俑,不包括動物明器,也不包括宗教造像人物。『說文解字』載:「俑,即偶之假借字也。」
以俑的發展史而論,春秋戰國實代為孕育期,戰國末以及秦為進展期,到了西漢陶俑的藝術達到高峰;歷經六朝、隋唐時代又出現俑的高度藝術成就,量和質方面達到全盛。宋元以後陶俑製作式微,但石人和木俑仍盛行未衰,另外也出現紙製明器。
遠古時代以人、動物、車隊殉葬,春秋時代以俑替代活人,反映出喪葬制度的變革。俑,負載了古代社會的各種訊息,對研究古代的輿服制度、軍陣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皆有重要的意義。從東周至宋代約1500年中,古俑彌補同時期地面雕塑在種類及完整性上的重大缺憾,為我們勾勒出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以及歷代審美習尚變遷的軌跡,成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