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今年將邁入第6年,主要在鼓勵書畫藝術創作,扶植具有潛力的藝術家,提供創作者作品曝光及行銷管道;得獎作品由評審聯名提供作品保證書,同時將另安排於全臺6處公共空間,進行作品巡迴展售。今年獎金最高金額為大專社會組首獎10萬元。
本期《黃金人物誌》為大家介紹王秀花女士的奇遇人生,王女士敘述了她人生經歷,聽王女士娓娓道來她和來自大陸的老兵結為連理後,如何將手工山東饅頭傳遞到阿根廷,成就了兒女。
你想瞭解土地公嗎?本期特別邀請到許月梅老師敘說基隆土地公的故事,讓大家一探土地公保境安民的事蹟。
另外,文化部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林前處長登讚先生不幸於日前病逝,為紀念林前處長公職生涯中,長期投注文化工作,本期特別撰文悼念這位退而不休的公務員,感謝他對文化事務的付出與貢獻。
即將展出的「藝術拼布地平線展」,徵選來自全國39位藝術拼布作家,展出獨具臺灣創作力的藝術拼布作品外,更將展出與日本、韓國拼布團體合作進行長達3年之「Round Robin Quilt三國聯合創作計畫」作品。5月1日起於本館美藝堂等您前來感受不同的藝術創作!
更多精彩報導請您閱覽本期電子報。 |
|
|
|
|
|
 |
眾所期待~「藝傳千里─2015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即將開跑 |
文/ 陳姵如 推廣輔導組 |
深獲地方民眾喜愛及肯定的「藝傳千里─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即將展開,今年度仍規劃有音樂、舞蹈、現代戲劇及傳統戲曲等4大類節目,由文化部獎助及地方傑出之表演藝術團體參與演出,活動地點深入全國16縣市(直轄市除外),透過多元節目內容及表演藝術團隊巡演培養藝文欣賞風氣,讓民眾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家。
文化部對推展藝文活動不遺餘力,「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演出活動」自民國86年起策辦,至今已屆第19年,足跡遍及全國各鄉鎮,已成為各地方年度最期待的藝文活動。
讓我們一起期待表演藝術的巡迴饗宴,活動內容、索票與相關資訊,請密切注意本館網站(http://www.nhclac.gov.tw)公告。 |
 |
2014年九歌兒童劇團在竹東鎮演出的「判官審石頭」深深擄獲小朋友的心。
|
104年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座談訪視後記 |
文/林正揚 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 |
104年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在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努力下,正一步一腳印地進行著。3月下旬的早晨,文化部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輔導團隊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許主冠老師及卿敏良顧問,來到生活美學館進行座談及訪視,匯集執行單位的意見及了解受補助社區的實際情況。
本次座談主題探訪102年至104年的執行狀況,如以往兩年的訪視形式、提案狀況,以及因政策改變而導致社區間合作機制等。此外,也討論了新竹生活美學館自身如何看待此區的環境特色並依此擬訂分區輔導策略,例如省台一線上的都會區、台三線上的丘陵城鎮,及多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區等。亮點社區如何帶動鄰近區域進而朝向區域發展?卿敏良老師更提到美學館要有「文化地圖」的概念,如此才能善加運用各縣市內豐沛的文化資源。
由新竹生活美學館陳秘書所帶領研究發展組同仁和輔導團隊驅車前往第一站,竹北的新港國中,訪視新竹青年管樂團。迎接我們的是強勁的風勢及難得一見的雙圈日暈。此地屬竹北市臨海的白地里,當地的鄉村景緻和舊市區、六家高鐵特區有著相當不同的風貌。這裡也正是青年管樂團挹注村落資源的所在地之一,在寬敞的視聽教室裡,蘇士傑團長詳細地說明樂團的未來一年的規劃,希望媒合泰雅耆老進行研習工作坊與田野調查,並擷取音樂元素與文史資料建置資料庫,並由編劇及作曲編寫成劇本,最後由泰雅族小朋友擔綱演出。
與會者中,現任教於內灣國小的陳智明校長,有鑑於泰雅族小朋友在音樂方面的資源在國中後快速縮減,為能夠讓小朋友國小畢業後能延續樂器的學習,創辦了泰雅學堂-假日音樂學校。施行兩年後,陳校長發現,他們最想幫助的目標群體-弱勢群體,卻因為缺乏移動至竹東的能力,在過去兩年的課堂裡相當少見。今年,新竹青年管樂團與泰雅學堂合作,結合耆老訪談與音樂教學,融合多種工具,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為泰雅文化的傳承做最有力的嘗試。
接著訪視團馬不停蹄地前往訪視下一個提案單位:楊梅壢文化協會。楊梅壢文化協會位於楊梅故事館,故事館前身為前楊梅國中校長張芳杰宿舍。楊梅壢文化協會的村落計畫隨著這個故事館漸漸展開,傅素芬女士和彭啟原先生,規劃讓楊梅「人人都是史家」,以收集老照片及紀錄片拍攝的方式,書寫家鄉的故事,讓楊梅文化成為楊梅人的驕傲。卿敏良老師建議要讓故事館變成大家的故事館。接著前往錫福宮訪視協會串聯的資源點,傅標榮主委(亦為前鎮長)藉由許多過往的故事及錫福宮的改建歷程,展現錫福宮是楊梅市區文化交流展現的場所,將持續提供楊梅壢文化協會文史基礎資料。經過整天的討論與奔波,新竹生活美學館同仁和輔導團隊經過社區的交流,擴大了想像的空間,相信也會對今年的計畫帶來新契機。 |
 |
委員訪視新竹青年管樂團
|
“璞玉發光”104年度藝術行銷活動首獎獎金10萬元 |
文/張琇雅 推廣輔導組 |
「璞玉發光-104年藝術行銷活動」即將開跑,今年各組優等以上作品編列獎金,最高金額為大專社會組首獎10萬元,獲獎者將於105年由本館策劃,在國立國父紀念館辦理「璞玉首獎」雙個展。詳細活動內容,請參閱本館(http://www.nhclac.gov.tw)網站公告,歡迎愛好繪畫創作者踴躍參加!
「璞玉發光-藝術行銷活動」今年將邁入第6年,徵件對象由一開始的桃、竹、苗縣市,到北部9縣市,102年起擴大以全國為範圍;徵件類別仍延續往年分國畫及西畫2大類,不限媒材、題材及技法;組別則分為國小組、國中組、高中職組及大專社會組等四組。
本活動主要在鼓勵書畫藝術創作,扶植具有潛力的藝術家,提供創作者作品曝光及行銷管道;得獎作品由評審聯名提供作品保證書,本館安排場地辦理展覽外,與其他徵件比賽不同的是,得獎作品將另安排於全臺6處公共空間,進行作品巡迴展售,作品如經售出,創作者可另獲展售所得。同時,本館針對高中職組及大專社會組優等以上獲獎者,另辦理「與大師有約研習活動」,提供創作藝術新秀與藝術大師互相交流、討論與傳習的機會。
而西畫類大專社會組首獎及特優獲獎者,將由本館薦送參與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璞玉圓夢計畫」競賽,並保障其中1名錄取為「璞玉圓夢基金」得主,105年可獲得該基金會提供之年度藝術創作基金。 |
|
|
 |
保境安民的神祗:細說雨都土地公(上輯) |
文/許月梅 原鄉文化協進會執行長 |
基隆位於臺灣最北方,其中中正區三面臨海,海洋資源豐富,漁業、學校與研究機構蓬勃發展,在清代和日治初期,屬於社寮庄、八斗仔庄、大沙灣庄、二沙灣庄、三沙灣庄,及屬基隆街的鼻仔頭街、哨船頭街、義重橋街等的範圍。土地公廟向來為地方人民的信仰,中正區因開發得早,土地公廟到處分布,分別是潮境土地公廟、八斗子土地公廟、和平島土地公廟、及中船路土地公廟。
潮境位於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長潭里,以前分”舊厝”與”舊厝門口”。有福長宮和福舊宮2個土地公廟,福長宮屬於長潭里,是以前老長潭尾、舊厝門口的住民所建,而福舊宮屬於舊厝五家住戶所建。潮境所在的舊厝,以前只有5間板仔厝,日據時代,稱為”番”,一番是林姓,二番是杜姓,三番姓李,四番姓賴,素人畫家張玉子的是五番。
1970年起,基隆市政府在舊厝門口以東和以北的海濱地區設置垃圾場、水肥處理場,因福舊宮沒有堤防,經常淹水,就移到山邊。1979年政府規劃海洋科技博物館,海科館工作人員以擲筊方式提供地點欲安置土地公廟,但是有6次神筊指向現在的地點,因此,建築師就用巧思,把”福舊宮”融入設計的地景中,讓這裡的居民一起營造。為此,前教育部長杜正勝還特地致贈匾額,成為全臺土地公廟罕見的一個特色。
基隆八斗子是一個廣義的名稱,在基隆的東北方,包括八斗子、七斗子、砂仔園、草山、長潭尾、換番、土地公澳、林投溝等小村落。土地公廟有草山福德宮、福清宮、福惠宮、福靈宮、福林宮等五處。
草山福德宮在八斗子的調和街,大約1.9公里的長度,分為海砂園、草山及反水嶺三段。原來是在調和街隧道邊的一間小土地公廟, 清同治10年的《淡水廳志》稱為土地公坑煤礦,和草山萬善祠同時存在。調和煤礦的坑口、風坑、主井就在這間土地公廟的周圍打轉。
調和街的土地公廟、古井,曾牽繫著離奇的命案。2008年天道盟太陽會的鄧國樑命案,由草山土地公廟的廟公協助指引,順利在清國井找到兩大袋作案罪證,將罪犯2人逮捕歸案。
草山福德宮在調和街一期拓寬工程時,由張金土先生改建為較大間的土地公廟,1990年調和街進行二期拓寬,因土地公廟佔用到道路用地,委託里長邱明山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曾楷勝接掌重建工作,改為現在有北方建築的外觀,內有彩繪的磁磚、和雕飾的壁面。雖然現在砂子社區發達了,經濟生活也改善了,社區居民也想為土地公裝上金身,但是擲筊時,土地公都沒答應,所以依舊維持了他原有的特色。
在八斗街的福清宮,最早的廟名是福德宮,位在調和街底,當時,是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傳說清朝宣統時期的皇太后,曾來基隆視察第一口官煤的礦工事件而水土不服,後來向這小土地公廟祈求而獲得痊癒,皇帝就下聖旨,賜福德宮新名為「福清宮」,造福清朝之意。廟中的福德正神升級,成為戴宰相帽的土地公。還傳說,土地公喜歡看戲,所以就自己去請戲班來作戲,從此後,福清宮正月十五日才有作戲。後來遷到北部火力發電廠門口對面右側山坡上,1937年日本政府興建火力發電廠,將分隔臺灣島與八斗子島的海溝─長潭溝及砂仔園沙灘填成陸地,1959年時,福清宮遷到現在的廟址。
最奇妙的是曾任臺北中正一分局副分局長吳振吉先生女兒遇害一事,案發八年,查不到兇手。2001年,吳振吉先生調任基隆市警察局局長,一次路過福清宮進入參拜許願,獲土地公指示,結果在第二年八月便順利將兇手緝捕伏法,這事也讓土地公保境安民的事蹟傳為佳話。(未完,待續) |
 |
潮境土地公廟的土地公
|
凹凸正反虛實的翻轉藝術 |
文/徐成坤 崇佑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講師 |
時代的更替與科技的進步,推動人類各項生活面貌與方式的改變,文明的演進藉著大眾傳播的方式更大更遠,訊息傳達方式從最初的口耳相傳進入了多媒體傳達的世界。自從文字發明之後,傳達的發展型態則是從閉鎖式的空間轉換成無限制的開放環境。人類憑藉智慧促進傳達技術的改良,使傳達的方式更為廣大,並讓記錄保存的時間更為長久,在平面文獻部份是借助印刷技術進行複製工作,讓手抄工作的緩慢進度得以改善,並增加複製的速度,因為書籍產量的提昇與普及,促使一般的民眾亦能接受文化傳承和教育的陶冶。
自北宋畢昇採用活版印刷術從事印刷工作後,改寫木刻板的印刷過程,並提高印刷的生產速度,印刷技術對我國的文明進展有重大的影響,也間接地對世界文明的演進產生深遠的助益,在數位時代的現今更凸顯傳統印刷術的彌足珍貴。 在此筆者向曾經戮力於印刷界的前輩致敬,亦讓未曾見識過活字印刷術的閱視者得以增進見聞。
筆者曾以凹凸正反虛實的概念,加上個人從事印刷設計工作的回憶記錄去發想、創作,藉用電腦輔助處理文字、圖形和影像的整合,完成平面與立體作品,將中國文字利用鉛字製造構成原理,藉凹凸正反虛實,與完形心理學的形式原則,藉現代數位印刷顯示傳統印刷術的差異性,與其獨特的印痕美學。透過此一技法創作的立體與平面作品,主要是運用傳統印刷技術中凸版印刷中的活版鉛字,將其外觀視覺形體展延發想,藉此展演形態轉化呈現出凹與凸、正與反、虛與實和完形法則及印刷出血概念,凸顯與放大其部分相關的製作過程與技術。讓視閱者從觀賞立體展演作品中,了解活版鉛字印刷術中的鉛活字鑄造方式的部分流程及其脈絡關係,亦將先人印刷技術與印刷文化做另一種詮釋手法,未來希望此特殊的文化產業能轉型,與加值並應用於設計作品中,創作出更具視覺美感的作品,以增添文化創意的開發與應用概念。 |
 |
翻轉藝術的作者徐成坤老師
|
5月活動精彩可期 |
|
 |
|
|
|
 |
[黃金人物誌]我的山東饅頭—王秀花女士的奇遇人生 |
文/張淑真 基隆生活美學協會 |
王秀花女士與丈夫結髮七十年,丈夫是位大陸來臺老兵,剛結婚時,王秀花女士聽不懂山東話,覺得丈夫老是罵她,丈夫也「聽某」臺灣話,覺得老婆愛唱反調;吃飯更是成問題,一個愛吃白米飯、一個愛啃大饅頭。
王秀花女士覺得丈夫挺可憐的,在臺灣無親無故,或許「家鄉味」可以安慰丈夫思鄉的心,於是她開始學做麵食,就從「山東大饅頭」做起,起初丈夫嫌太硬了,沒有嚼勁………慢慢的王秀花女士越做越上手了,饅頭、花捲、烙餅、韭菜盒子,就成為他們的主食。丈夫感受到妻子的心意,孩子也喜歡吃,長的又高又壯。王秀花女士常常和親朋好友分享,大家特別愛吃她做的「山東饅頭」。
王秀花女士是基督徒,有一天從教會走回家,耳邊一直有個聲音說:「帶大維和麗明到國外去」。她告訴老伴:「主是不是叫我們帶老大和媳婦出國?」丈夫說:「我們不識字,又沒有朋友在國外,怎麼去?」「我們還是把這件事擺在禱告裏吧!」
兩星期後,王姐妹從阿根廷回臺探親,王秀花女士向她提這件事,王姐妹馬上答應幫忙,六個月後,王秀花女士和丈夫來到阿根廷。王秀花女士來到阿根廷,嚇一大跳!她心想「這個國家怎麼這麼大?」「主啊!你帶領我們來這裡,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我們完全依賴?了。」
兒子媳婦去上語文學校,兩老在家沒事做,就天天逛超級市場,阿根廷的牛肉很便宜,所以他們天天吃牛肉,炒的、滷的、烤的…吃到怕,想買塊豆腐來解饞,實在太貴了,還是吃牛肉吧。
王秀花女士一直在想:「帶的錢有限,坐吃會山空的,可是能做什麼工作?」人生地不熟的,語言又不通,只有求告主開路。全家四口天天跪下來,迫切禱告,求神幫助。 有天大維說:「有一個開中國店的鄉親說,可以幫忙賣東西。媽媽很會做麵食,要不要試試看。」王秀花女士說:「就做山東饅頭吧。」饅頭的生意非常好,王秀花女士又研發二十多種新產品,有各種不同口味的包子、水餃、蔥油餅、泡菜、辣椒醬、小魚干等,兩老清晨兩、三點就起來幹活,晚上還要去採買,一個禮拜結一次賬,扣掉成本淨賺一千多塊美金。王秀花女士常常和丈夫說:「兩個不認識字的老人,跑到阿根廷賣饅頭,竟然賺這麼多錢?」他們都知道這是主的恩典,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王秀花女士與丈夫在阿根廷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大兒子一家上了軌道,留在阿根廷繼續打拚。他們就回臺灣來,現在他們和二兒子、三女兒住在同個社區。兩位老人家每每想到,「兩個不識字的老人生平第一次出國,就到阿根廷賣山東饅頭」。「賣饅頭居然可以幫助兒子在阿根廷創業。」他們心裏充滿了感激、他們說這簡直是「奇蹟、神蹟」呀! |
 |
王秀花女士的手工山東饅頭
|
爺爺奶奶樂陶陶 |
文/謝鴻達 苗栗縣陶瓷文化協會 |
每年的農曆年前都會來到頭屋鄉獅潭社區參加「蘿蔔節」,老爸會領著我們小心翼翼的踩著田埂小路,綠油油的農田裡滿佈的蘿蔔、大白菜、油菜、湯匙菜、超大顆的芥菜,小蝴蝶和菜蛾到處飛舞,空氣中只有泥土及青草的味道。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客家庄外獅潭的山麓、田園、水圳、水車景物,總讓人有親切、淳樸、閒適、慢活的感受。
「爺爺奶奶樂陶陶」計畫是苗栗縣陶瓷文化協會兩位年輕幹部策劃的生活陶研習活動,由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補助104年度社區總體營造獎助計畫。安排銀髮族的陶藝課程是最有成就感的,爺爺、奶奶、阿公、阿嬤老學員都好可愛、好風趣;對七年級生的我們唯一的挑戰是「講客家話」,雖然客家話也是我們的「母語」,但仍有些用詞及語彙老轉不過來,雞同鴨講、一頭霧水的情況鬧了不少笑話,趁這機會倒可學習字正腔圓道地的客家話,是我們年輕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陶藝作品完成後都要簽名或蓋編號,方便窯燒後辨識作者;有位林老奶奶 抓著我的手,靦腆的小聲說她不識字,拜託我幫她刻兩個名字,「林文妹、何榮發」,正感到納悶怎麼要刻別人的名字,老奶奶連忙解釋說:「何榮發,是我先生啦 ! 他中風九年了,雙手雙腳無法行動,不能和我一起來上課,所以我的沙畫、藍染作品都會簽上我先生的名字,因為我覺得每堂課都有他陪著我,我們的床頭櫃擺滿了我和他的作品」;握著老奶奶溫暖的手,天氣雖然有些冷冽,但我的心和血是「熱」的。趕快刻完名字,旁邊傳來「老師!救救我!」的哀求聲,原來是邱爺爺的花紋章沒有蓋好,花紋不清楚怎麼辦 ?「不急!別緊張!」拿一小塊陶土沾點水補一補、塗一塗,不就恢復原狀,再蓋一次,搞定了!呼天搶地的老爺爺豎起大姆指,露出滿口的金牙,笑著說 :「讚!我一定要給我玄孫子看,阿太也會司嗎哆(smart)的玩陶喔!」。在中氣十足的笑聲中,一票爺爺奶奶品頭論足的討論著自己的陶藝作品,笑聲和讚嘆聲淹蓋了原先對「陶藝」的惴惴焦慮與忐忑不安。
我們滿心的期望爺爺奶奶們能更快樂的學習!能更幸福的生活! |
 |
爺爺奶奶門聚精會神的製陶
|
悼林登讚先生:一位值得紀念的公務員 |
文/陳宜琦 研究發展組 |
林登讚先生於104年4月13日驟逝,享壽67歲。
4月13日下午,我們正在召開文化部社區總體營造與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的工作諮詢會議,在會議後筋疲力盡時,突然聽到這個噩耗,整個辦公室都陷入一陣沈默,更有同仁頓時紅了眼眶…
林登讚先生是新北市升格後的第一任文化局局長,公務經歷非常豐富,擔任過文建會第二處處長、主任秘書、臺灣工藝研究所所長,更是我們這幾年辦理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的評審委員之一。
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認真又謙和的長輩,上次看到他是在今年2月的村落文化補助案審查會議,他神采奕奕的拖著一個小行李箱來本館,箱中是沈重的會議資料。所有的資料他都詳細看過,在會議中提出專業的建議,他對所有同仁的態度都溫和有禮,一點架子都沒有,瀟灑來去。
委員們在彰化生活美學館開完會後,於八卦山大佛前拍了一張跳躍的合照,在臉書上看到照片時,我莞爾於他們的童心未泯,當時他回應說這是漂浮雲端見學…現在他真的在天上了,讓我們這些晚輩感到驚愕又不捨。
人們常說,身在公門好修行,是因為公務員這份工作除了養家餬口外,還多了些可以發揮理想服務社會的空間。我很慶幸在這條路上可以看到許多堅持理想的前輩,林登讚先生雖然離世,但是一個能讓這麼多人緬懷的長輩,替我們這些晚輩留下了很好的典範。林先生,希望我們都能繼承您的意志,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請您在天國看顧我們…R.I.P.(Rest in Peace) |
 |
林登讚委員訪視新埔鎮產業文化發展協會-金漢柿餅文化園區
|
|
 |
來吧!啤酒配咖啡?邀您品嚐詼諧人物與浪漫花卉 碰撞的衝突美感 |
文/黃秋萍 推廣輔導組 |
展覽日期:104年5月15日至5月27日
開幕式:104年5月16日下午14時
展覽地點:本館美藝堂
0度C的啤酒與40度C的咖啡碰撞在一起是什麼樣的滋味?邀您欣賞此次由蔡蓓詩與歐筱君聯合展出的油畫雙個展帶來的衝突美感。
蔡蓓詩作品中的空間是把可任意轉換的鑰匙,打開每扇門後,出現了各種巧妙、奇幻且誇張的場景,並拋出「你來自哪裡?將前往何處?」的問題。真實與虛幻場景的描寫,結合了誇大、戲謔的人物動作,以及看似無相關的物件定格於同一時空,創造出介於現實與臆測、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日常生活見不到的「超現實境界」,饒富創意與喜感,有如啜飲一口啤酒,享受沁涼心脾的暢快與微醺。
歐筱君以女性畫家特有的細膩性格及半抽象造型與主觀性的色彩,創造一系列花語意象的作品。圖中的花卉正反映著創作者的心境,表現出東方傳統文化裡的婉約含蓄,卻又透露現代女性的堅毅。作品中粉嫩沉靜的氛圍因花瓣的佈局使畫面增添些許的動感,表現藝術家內心在寂靜之中騷動的靈魂、波動的情緒及清雅脫俗的風采,彷彿是冬日裡雙手握著的那杯散發迷人香氣,溫醇順口的熱咖啡。
期待觀者仔細品嚐藝術家發自內心情緒的表現,欣賞藝術家釋放最原始的悸動與自由意念,5月15日起至5月27日,歡迎您前來美藝堂欣賞這看似衝突不協調的組合竟是如此美妙與趣味。 |
 |
 |
蔡蓓詩,〈天空之城〉 |
歐筱君,〈玫瑰〉 |
|
|
苗栗縣中港溪美術研究會會員聯展-精彩小品畫作邀您仔細品味 |
文/黃秋萍 推廣輔導組 |
展覽日期:104年5月27日至6月14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新竹市東區中央路116號)
以「中港溪畫友小集」為前身的「苗栗縣中港溪美術研究會」早在民國73年便在苗栗發跡,定期於竹南、頭份兩地舉辦畫展。以「帶動地方藝文風氣、推廣藝術教育」為目標努力耕耘,在歷任理事長帶領之下,全體會員的水準十分卓越,是相當有規模與活力的美術團體。
除了歷年來不斷地舉行聯展,亦時常舉辦藝術講座、論壇,更曾經在頭份鎮公所中正館,舉行包含國策顧問黃光男教授在內的名家與會員愛心義賣畫展,將作品收入無償捐獻給苗栗縣家扶中心,協助弱勢家庭。
此次跨縣市來到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展出,會員們無不躍躍欲試,因場地有限,此次展出約40幀畫作以裝裱之後不超過60X60公分的小品呈現,包含水墨、水彩及油畫等多種媒材,創作內容多元,包括山水、風景、人物、靜物;寫意或工筆、抽象或具象等多種題材,將會是一場精采的視覺盛會,歡迎喜好藝文的朋友、先進蒞臨指教。 |
 |
〈十二寮〉,油畫,黃採雲
|
藝術拼布地平線展 邀您共賞拼布之美! |
文/朱靜宜 推廣輔導組 |
展覽日期:104年5月1日至5月12日
地點:本館美藝堂
對於拼布,社團法人臺灣藝術拼布研究會創辦人林幸珍曾經說過:「大地因地平線分成上、下,是空間語彙、是空間對話。人與自然給予拼布創作者充足的空間感受「纖維」材料單純的價值,講求紋與形的質樸或華麗,反應在運用物質文化的延展需求,回歸自然的牽繫及直覺。」這也正是「藝術拼布地平線展」的發想及命名由來。
TAQS社團法人臺灣藝術拼布研究會自2007年成立以來,以全國性非營利組織、志工精神推廣藝術拼布。基於鼓勵拼布創新、展現臺灣創作者專業成就及視野延伸,不定期策劃「藝術拼布地平線展」,為臺灣拼布作家提供分享的舞台,並互相交流、探討。
「藝術拼布地平線展」截至目前已辦理第三屆,此次和過去不同的是,除徵選來自全國39位藝術拼布作家,展出獨具臺灣創作力的藝術拼布作品外,更將展出與日本、韓國拼布團體合作進行長達3年之「Round Robin Quilt三國聯合創作計畫」作品。此計畫之作品以巡迴方式經過幾位作家的巧手製作,最後再回到原始作家處,完成壓線、滾邊等修整,並非只由一個人完成。三個國家的作家們在製作過程中發揮創意,互相激盪出令人驚艷的火花,透過劃時代聯合之當代藝術拼布創作及展示,增進國際間交流,為拼布歷史寫下新頁。
此次展覽結合60位藝術家,展出30餘件作品,透過色塊拼接呈現色彩延伸變化,件件針法細膩,也是本館首次辦理拼布藝術展覽,盼帶給民眾全新的視覺感受,喜愛拼布的朋友切勿錯過。 |
 |
結合33人合力縫製之作品:鹿之島
|
往事『紙』能回味-葉昌玉文創紙藝特展 |
文/王菀柔 推廣輔導組 |
展覽日期:104年5月30日至6月14日
展覽地點:本館美藝堂
開幕式: 104年5月30日(六)上午10時
紙雕DIY體驗活動: 104年6月7日(日)上午10~12時及下午14~16時
「往事『紙』能回味」,人生許多事情,正如船後的波紋,總要過後才覺得美,葉老師與攝影大師謝其煚合作,將消逝的台灣傳統行業照片,藉由紙浮雕創作,重新將傳統技藝賦予躍然紙上的生命力,不管是紙浮雕或紙蕾絲,投入紙藝多年的葉老師,工藝純熟精煉,透過紙材的優雅與韌性表現生命的創作。
秉持手「敢動」,心「感動」之理念,創意來自用心思考,結合文創力量讓紙藝創作能夠溫暖社會,也讓紙藝與其精神代代薪傳。葉老師說:「往事雖然留不住,但用我紙浮雕的手藝把它再度呈現,把傳統技藝的精神重新呈現出來,先民如何蓽路藍縷,刻苦耐勞而得以成就今日的璀璨!相信來看展的您,故事或許比我們的更加精采。」
本展於5月30日(六)上午10時舉行開幕式,規劃歐式紙浮雕、老行業說故事、花草紙浮雕與立體紙蕾絲系列四個」主題,歡迎您前來欣賞「往事『紙』能回味-葉昌玉文創紙藝特展」,細細品味紙藝世界的人生百態。
紙藝DIY體驗活動
配合本次展覽活動,本館於6月7日(日)上午10~12時及下午14~16時舉辦「紙藝DIY體驗活動」,名額有限,即日起上本館官網預約報名,報名費100元/場,課程因需使用剪刀、美工刀等銳利工具,限國小三年級以上報名,額滿截止。洽詢電話03-5263176分機202推輔組王小姐,由葉昌玉老師親自指導,邀請您一同體驗紙藝的樂趣,精緻手感的油桐花紙蕾絲鑰匙圈及紙浮雕立體畫,為自己添加色彩也讓生活多一點溫暖與感動。 |
 |
 |
紙藝DIY鑰匙圈 |
老行業說故事芥菜採收 |
|
|
回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