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特展 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
日曆圖案 2022/12/06 09:30 ~ 2024/06/02 17:00
googleMap連結 臺博館南門館紅樓展示館2樓

 


活動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的人、土地與電力的故事。百餘年前,電力引進臺灣,一切的建設都象徵著文明與進步的現代化觀點,自此全島燈火通明、華燈絢爛。然而文明發展的光明背後,卻隱含著我們付出的許多成本,以及被忽略的幽暗。故事從早期畫家眼眸中對於「電」的風景描繪開始,進而闡述臺灣來電後的文明發展,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設立、電網蔓延到再生能源的展露,說明「電」在臺灣發展下與土地共譜的時代樣貌。
活動內容介紹

電力,在當代你我的生活中已是不可或缺,每天的食衣住行無不仰賴電力的維持,彷彿是陽光、空氣、水般的生活元素,卻也因為太理所當然的存在而被忽略。事實上,這項能源在臺灣的發展與影響可遠遠超出你我的想像。百餘年前,電力引進臺灣,一切的建設都象徵著文明與進步的現代化觀點,自此全島燈火通明、華燈絢爛。然而文明發展的光明背後,卻隱含著我們付出的許多成本,以及被忽略的幽暗。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的人、土地與電力的故事。從早期畫家的眼眸中、畫筆下對於「電」的風景描繪開始,進而闡述臺灣來電後的文明發展,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設立、電網蔓延到再生能源的展露,說明「電」在臺灣發展下與土地共譜的時代樣貌。然而,看似我們駕馭著能源,實為被電力影響的我們,《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即透過這樣的脈絡,掀開這個島嶼的電力故事。

有電的風景
第一個單元「有電的風景」沉浸在日本時代畫家的筆下風景,透過陳澄波及小澤秋成的畫作,描繪20世紀初臺灣進入現代化的景觀,速寫下當時的時代樣貌:電線桿樹立、電線交織、發電廠的現身。然而在今日,電線桿等電氣設施,逐步改為地下化,消失在日常地景時。透過早期畫家的畫作再現,我們可以真實感受到在時空遷移下生活風景裡的變與不變。
另一方面,畫面上呈現的電線桿、發電廠等電氣設施所構成的視覺景觀,成為了現代化城市的「物質證據」外,我們在畫家的眼眸後,經過畫筆的線條組織和色彩堆疊,或許也能理解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現代化的追求,以及都市化背後對於傳統景觀變遷的反思。

來電後的臺灣
進入了電力時代後,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本單元透過「臺灣來電」、「電的供給與需求」、「生活與電」以及「用電的成本」等主題,從歷史的角度線性地看待電力引進臺灣後所產生的劇烈變化。
臺灣來電
描述劉銘傳在臺北城曇花一現地點燈開始,象徵著「先進」與「進步」。進入日本時代後,日本人利用發電機發電,以及在新店龜山興建水力發電廠。呈現短短數十年間,電力發展從「點」發展到「線」的過程。
電的供給與需求
為探討電力設施的擴散。事實上,電力的發展一直存在於「供給」和「需求」的天平兩端,也因此,在能源資源受限的臺灣,除了水力之外,火力、核能、風力和太陽能,甚至許多新興的能源都是人們為了需求、為了產生電力所找尋的方法。
生活與電
進一步探討電力與我們的貼身感受。廣告是這樣告訴我們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電的出現,除了透過能量轉換而節省了人們的勞力付出,也使生活常務更有效率,更改變了我們的消費娛樂,以及觀看世界的方式,這都是電力普及後生活型態改變的現象。
用電的成本
主要是表述在享受電力所帶來的一切文明背後,事實上是需要付出許多的代價與成本。小則生活周遭的用電電費,大則是電廠興建、電氣設施運作時所產生的環境成本,以及在這些能夠被量化的成本之外,隱含的人、土地與環境拉扯的社會成本。

繁星點點與小心觸電
如果說有電的風景是一曲關於電的演奏,那麼「繁星點點」與「小心觸電」則為其中的變奏曲。
繁星點點-從燈火說起
承著「供給」與「需求」的概念,呈現臺灣社會從油燈照明到裝設電燈,與電力引進及鋪設息息相關的過程。在點亮臺灣的旅途中,看到新能源介入日常生活下的新與舊及變與不變。
小心觸電
談論電力文明背後的幽暗。一般來說,觸電議題多為生活上的用電安全範疇,及感電的工安意外。然而,電力所彰顯的文明象徵,也成為過去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用以阻絕原住民的方式,可謂臺灣電力史的幽暗面。

島電風景
最後,名為「島電風景」的展示單元,以一件當代藝術做為結束,其始於一個提問:被電力影響的我們,在百年來的時間流動中,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換句話說,經由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的呈現讓我們回到過去,是否也能讓我們反省當下,甚至展望未來?
展覽的終曲,「島電風景」即與百年前的畫家對話,並試著回復這樣的提問。其融合台電公司典藏的百年電錶展出,透過編織隱喻電網,藉由光的視覺轉變,反映了人的心裡對於自然環境的歸屬感,以及文明與自然的循環關係。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辦單位 | 台灣電力公司
協辦單位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辦單位 | 台灣電力公司
協辦單位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