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週日)開幕演出,包括「台灣大學醒獅團」將呈現祥獅獻瑞的採青表演、「南方節奏馬來手鼓團」,馬來西亞傳統陀螺(Main Gasing)形狀是扁平圓形且有雙面對稱的尖頭,陀螺是馬來西亞人及在地鄉村居民的競技遊戲,台灣重要的民俗技藝團「千義陀螺」的彭順旺老師將親自製作馬來西亞傳統陀螺,於11月26日(週日)當天展示打陀螺技藝,59屆葛萊美獎得主Abhiman Kaushal高玄與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長呂心純,合奏塔布拉鼓及印度風琴。源於北印度的塔布拉鼓節奏繁複,印度風琴則擁有穩定悅耳的長音調特色,兩者合奏如同印度傳統古典旋律,隨著樂曲陶醉在思鄉情懷中。開幕當日另有馬來語及馬紹舞蹈演出表演印度塔布拉組曲、馬來西亞留學生許樂演唱淡米爾和馬來語歌曲、新住民與二代演唱馬來語和阿美語歌曲、以及馬來西亞新住民所表演的蘇馬紹舞蹈。
11月26日(週日)當天「馬來西亞街區市集」集結台灣的大馬餐飲品牌讓民眾在一天之內品嚐道地傳統的馬來西亞餐點,此次集合東馬與西馬的在地美食品牌,可以吃到社群網紅的淡水名店「偶素馬來妹」出品的娘惹糕與咖哩酥、想吃大馬料理絕不能錯過「池先生kopitiam」、「池記茶餐廳」、「池記燒臘」、及必吃馬來西亞蝦麵「仨星馬餐室」、不能錯過香濃的椰漿飯Malaysia Kitchen in Taiwan「大馬廚房」、「寶馬食堂」及來自砂勞越的「古晉菜田」;另必買伴大馬甜點-馬來西亞國民點心「燒包專賣店」、「Miss Dodol馬來年糕」的大馬軟糕甜食、斑蘭葉系列甜點的「Green Art Dessert」與「幸福手作烘培」。現場也能買到大馬醬料與肉骨茶包,有「田師傅X台灣嘜XS&P桑坦」、「許氏A1」、「海老王×Lpost」、「沐鉑國際貿有限公司」、「以樂生活」及只有在大馬沙巴買得到的獨家咖啡豆「Buzzed Coffee」、「Oh my 馬來西亞迷你市場」及「馬來西亞榴槤專家」,吃得到最鮮的美味榴槤。另有來自大稻埕的東南亞書籍「季風帶文化」及來自桃園的大馬手工藝品「心藝術」,馬來西亞街區市集,好吃好用好文青,呈現大馬文化的原汁原味。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街區市集」推出以「童」心大發為主題的多重好玩的大馬遊戲,特別邀請一群在台灣教授馬來語的老師,活動當天邀請與帶領台灣民眾體驗「校園彈瓶蓋大賽」、「Tikam抽抽樂」、「打陀螺」、「台馬文化知識大PK」、「紗籠舞蹈表演」等精彩有趣的馬來西亞童玩,分享大馬童玩的回憶與延續大馬傳統文化的價值!推出「社區營造攝影展」,攝影展呈現國立清華大學的台灣志工們的國際交流成果。11/26(日)於小白宮舉辦「跨國社區營造經驗論壇」將邀請清大馬來西亞志工團領隊王麗蘭老師、馬來西亞在地組織想像北干創辦人徐銘權、手作風箏達人林秦康、馬來西亞社造與文史調查團訪調員魏欣平、地方文史紀錄片導演林亮語、地方生活雜誌編輯賴俞安、地方田野調查訪調員林芝婷以及地方田野調查訪調員許璦翎,一起共襄舉並分享在台灣進行社區營造的經驗。更多詳細活動內容介紹請關注「馬來西亞文化日 Hari Budaya Malaysia」粉絲專頁(https://reurl.cc/9RN6Ad)。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馬六甲培風中學台灣校友會、寬柔台灣校友會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國立清華大學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環太平洋教育科學文化協會、巴生興華中學台灣校友會、寬柔中學旅台同學會、居鑾旅台同學會,馬六甲旅台同學會、北區馬來語言文化推廣老師群
★11 月 25 日(週六)9:40-17:00
馬來西亞傳統藝文培力工作坊
地點:臺博館南門館小白宮(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 1 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1、2、7出口)
活動流程表
⟢|活動報名網址https://reurl.cc/dmjYmy
⟢|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費用:活動須憑當日臺博館南門館門票報到參加
⟢|注意事項:小白宮為國定古蹟,場內禁止飲食飲水
★11 月 26 日(週日)9:30-16:00
馬來西亞文化日:開幕表演、攝影展、影展、論壇、市集
👆11/26馬來西亞文化日市集攤位圖
地點:臺博館南門館小白宮及戶外廣場(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 1 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1、2、7出口)
活動流程表
⟢|活動報名網址https://reurl.cc/dmjYmy
⟢|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費用:活動須憑當日臺博館南門館門票參加
⟢|注意事項:小白宮為國定古蹟,場內禁止飲食飲水
👆南方節奏手鼓團
★11/26開幕演出介紹:南方節奏手鼓團
無論在馬來西亞的鄉間還是城市,常常可以聽到具有穿透力的手鼓聲,通常作為各種歡慶的場合中的開場慶賀表演,手鼓節奏也因此可視為是最能代表馬來西亞特色的音樂。
其實這樣強勁、既單純又時而繁複的鼓樂節奏,具備一種能讓人跨越語言與族群,互相交流的特質,正因如此身處異鄉的新住民們才會帶著兒女,一同來組成南方節奏手鼓團,既傳承著來自母國的文化,也交融著開創出新的在地文化。
👆葛萊美獎得主高玄表演印度塔布拉組曲
★11/26開幕演出介紹:塔布拉鼓表演
開幕儀式當天很榮幸邀請到世界著名的塔布拉鼓大師、葛萊美獎得主Abhiman Kaushal(高玄)以及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呂心純為我們演出一曲塔布拉鼓及印度風琴合奏的Raga調式。
源於北印度的塔布拉鼓節奏繁複,又非常著重樂手的即興演奏,現場演奏中音樂家應用不同的節奏搭配出的曲風,每每能深深感染觀眾的心緒,印度風琴則擁有穩定悅耳的長音這樣的特色,所以演奏樂曲時彷彿和弦聲在翱翔著;這兩者的搭檔,如同印度傳統調式raga在梵文中的原意,指為空白的心靈染上色彩那樣,讓人非常容易陶醉在樂聲中。
而對熟悉印度傳統音樂音色的馬來西亞人來說,一旦曲調響起,心中馬上想起的,除了周末播出的寶萊塢電影之外,便會是那遠在家鄉的印度友人同胞和鄰居了。
👆Gasing陀螺表演
★11/26開幕演出介紹:Gasing陀螺表演
Gasing陀螺是全馬來西亞人都愛玩的遊戲,特別是對馬來社群來說,更是甘榜鄉間在稻米收割後,最常在村子之間組隊來進行競技,互別苗頭的傳統遊戲。
不同於城市孩童在玩橢圓形陀螺時,喜歡互撞或以鏟飛對方陀螺來取樂。社區間的陀螺競技比賽,獲勝者是根據陀螺能夠旋轉的時間長度計算的。
所以馬來傳統陀螺形狀是扁平圓形且有雙面對稱的尖頭。這是因為在這樣的平衡結構下,傳統陀螺的旋轉的時間能進行的非常之久,讓人難以置信。
而為了甩陀螺時施的力更能傳達給陀螺,馬來傳統陀螺一定會使用上了椰子油的尼龍繩來製成頂繩,既有摩擦力又平順的手感,便是傳統陀螺頂繩施力的秘訣。
開幕舞台上,大家也將首度見識到,由台灣陀螺師傅千義陀螺彭順旺老師使用親自製作的馬來西亞傳統陀螺設計出的表演,彭老師對推廣陀螺文化不餘遺力,也常常在街頭上表演陀螺特技,希望能傳承台灣及亞洲各國的陀螺遊戲。
👆舞獅表演
★11/26開幕演出介紹:舞獅表演
舞獅是馬來西亞最為本土化的華人傳統文化之一,不僅團體眾多,獅團間的交流競技也讓技藝創新令人驚豔,如在國際舞獅比賽中有名的高樁舞獅形式,便是由馬來西亞的本土獅團開發出來的。
2015年馬龍獅總會跟國家體育學院(ISN)合作,開辦教練培訓課程及統一教材,更是開創出和官方合作,朝競技體育路線發展之路,這也是很多國家舞獅總會還無法做到的事。
秉持著對舞獅的熱愛和享受舞獅活動,幾位正在臺大念書的馬來西亞同學,在今年正式重建臺大醒獅團。
👆蘇馬紹舞
★11/26開幕演出介紹:蘇馬紹舞
蘇馬紹舞是在東馬的Kadazandusun原住民部落的傳統舞蹈,尤其是在Penampang地區,經常在 Tadau Kaamatan(沙巴州每年五月底慶祝的豐收節)表演。
這個傳統舞蹈看似簡單但寓意深遠,特別是其中展臂模仿鳥飛翔的舞姿,是來自於農民在收穫季節在稻田裡休息時目睹的老鷹飛翔的樣子。在豐收節跳這舞,也具有表達對稻神帶來豐收和治癒疾病的感謝之意。
在11月26日當天,馬來西亞社群新成立的蘇馬紹舞團,在開幕時會為大家帶來這個舞蹈,或是神秘嘉賓快閃演出時,大家也能看到這種在台灣非常少見的舞蹈喔!
(真的因為非常少見,我們感謝「中華民國國際民俗舞蹈協會」提供舞蹈照片來使用!)
大家記得在這個周日一定要來!看看這種在台灣罕見的馬來西亞傳統舞蹈。
👆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專業舞團Kumpulan Selendang Perak
馬來傳統舞蹈是馬來西亞融合源於各地多采多姿文化的反映,當人們總是使用簡單的多元族群區分來認識馬來西亞的歷史與文化時,我們卻可以在傳統舞蹈的配樂中,發現源自中東的Rebana鼓,源於馬來群島的Gambus琴、源於歐洲的小提琴及源於中國的馬來笛等等!可以說馬來傳統舞蹈代表的,就是這個地處亞洲東西季風交替地帶文化相互交融創新的結果。在11月26日的馬來西亞文化日,大眾將有機會看到來自馬來西亞霹靂州的專業舞團Kumpulan Selendang Perak為大家帶來多支不同州屬的馬來西亞傳統舞蹈。
★11/26馬來西亞文化日市集介紹
👆11/26現場將會售賣常溫的榴槤,並且提供試吃哦。本次由馬來西亞榴槤專家所帶來的榴槤品牌GoldThon,除了獲得馬來西亞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更是以符合國際需求標準,給現場到來的各位最獨特的馬來西亞風味哦!
👆馬來西亞沙嗲-寶馬食堂
👆馬來西亞傳統娘惹糕-偶素馬來妹
👆池先生 Kopitiam 馬來西亞傳統料理
👆
你知道平時在台灣吃的沙茶醬,其實來自於東南亞的沙嗲(Satay)嗎?
相傳是19世紀初原本住福建、潮州、廣東等地的中國人或移民的華僑,從南洋一帶將其風味帶回當地,並結合當地食材改良做出「沙茶醬」,也因此沙茶醬的閩南語音唸法就是「Sa-te」。但是當然沙茶醬和沙嗲醬的風味有差:沙嗲醬因為用了香茅、南薑、香菜籽、孜然粉、薑黃粉等再加椰漿、辣椒、斑蘭葉與大量花生醬、椰糖等製成,因此味道偏甜;但沙茶醬則加了許多蝦米、魚乾、芝麻再結合辛香料,口感偏鹹。
沙嗲是馬來西亞著名的道地美食,透過那些香料醃製過的肉塊,在口感上會更加的鬆軟;接著反復刷上沙嗲醬進行烘烤,不只香氣十足,還會呈現出油亮的色澤,單單看到就讓人食指大動,一串串根本停不下來。
如果你曾經去過馬來西亞的美食街頭,必定可以看到當地小販一手握著植物製成的沙嗲扇子(類似濟公的扇子),一手控制著烘烤的沙嗲串,時不時塗上沙嗲醬料的在地文化特色。
👆
說到馬來西亞最著名的國民美食,當屬椰漿飯——辣死你媽!它不只團結了馬來西亞各族人民,更廣受國際的認可,麥當票甚至推出了椰漿飯口味的漢堡,可見魅力之大。
椰漿飯的馬來文是「Nasi Lemak」,就是油(Lemak)飯(Nasi)——這種以椰漿為基底的油飯。早些年代的時候馬來農民和漁民在椰奶中煮米飯,拌著不同的調料品。
椰漿飯吃的是家鄉的味道,配的是各式各樣的炸物、烤魚、sambal辣椒醬、小魚乾、蛋(水煮或煎蛋都行)、和兩片小黃瓜,椰漿飯不管是在餐廳還是路邊的攤販都隨處可見,而外帶時也常可以看到用芭蕉葉包裝,東南亞風情味極為濃厚。
這道美食不僅僅是馬來西亞的驕傲,更是一種文化的表達和傳承,通過它,我們可以窺見馬來西亞文化的多姿多彩。
#池先生 #偶素馬來妹 #仨星馬餐室
👆
肉骨茶裡面明明就沒有茶,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啊?那麼如此美味,如此讓人忘不了的味道,究竟是哪裡來的呢?
肉骨茶名字的來源,實際上出自於李文地。由於李文地是肉骨茶的創辦人,有人為他取了個花名叫「肉骨地」,而泉州話中「地」與「茶」同音,久而久之肉骨地變成了肉骨茶。後來李文地乾脆將泉州吃肉配茶的食俗結合進料理中,「肉骨茶」一詞正式誕生。而肉骨茶(Bak kut teh)中的「Bak(豬肉)」是福建話,並不是潮州的「Nek」,也象徴它原始的福建血統。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苦力)論。原來相傳華人初來南洋創業時,生活條件很差,由於不適應濕熱的氣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風濕病。為了治病祛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枸杞、黨蔘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裏,沒想到這(茶湯)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
為了長時間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而需要進補。但是,他們並不捨得購買昂貴的中藥食材。當時的中醫師便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並且使用當地出產的胡椒,加上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置成肉骨茶包,讓他們在早上出門工作前,燉煮排骨及配上白米飯或油飯,來增加體力,應付工作,在那個時候,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
由於用藥材和豬肉煲煮的湯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營養豐富和抗風濕,並且提供了苦力們所需的能量,所以從此廣傳開來,後來經過不斷髮展和改良,便成了新馬華人社會的特色佳餚。
肉骨茶,不僅是菜名直截了當,濃郁鮮明的味道也直入心坎。將帶骨豬肉切成大塊,徹底熬煮,用香料和藥膳味,肉排和湯一起食用——真是無愧於「肉骨」這個名字。如果去問馬來西亞人,幾乎所有人都會言之鑿鑿肉骨茶就是起源於巴生港。吃肉骨茶,不是上高檔酒樓,而是在當街的大排擋,這種肉骨茶的排檔總是很火爆,讓所有人欲罷不能!快來到 樂比 Lebi #田師傅x台灣嘜x桑坦 購買回去和家人朋友圍在一起吃一頓暖心暖啤的肉骨茶大餐吧!
「馬來西亞人很喜歡吃辣嗎?你們那邊的食物都是辣的嗎?」想必在台的大馬人應該都有遇過這類的問題吧?(小編當時候說不太吃辣還被說假大馬人)實不相瞞,我們的食物並不全部都是辣的,反而是辣的食物都太美味了,所以才會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大特色。
現在介紹的是大家最喜愛的Laksa叻沙和咖喱(面)啦!叻沙Laksa在馬來語中指的是咖哩麵,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娘惹料理,因為娘惹料理通常都是私傳,因此各家叻沙做法不同,有著多樣的口味。
最常見的是咖哩叻沙或亞參叻沙(Assam Laksa):前者在口味偏甜的南馬及新加坡相當盛行,一大特色是會加咖哩及椰漿(也是台灣比較常能吃到的);後者的口味偏酸辣,多見於中馬、北馬地區。
湯頭是叻沙的美味靈魂,咖哩叻沙主要使用咖哩醬、椰奶及檸檬葉、南薑、香茅等南洋香草等材料煮出湯底;再淋上助開胃的椰漿奶水,便完成濃郁的湯頭,搭配油豆腐、豆芽菜、雞肉、蝦子及魚片為佐料,即為一碗兼具甜、鹹且微辣的濃濃南洋味湯麵,大大刺激夏天不振的食慾。
亞參叻沙是用魚(馬鮫魚)熬出來,略帶酸味的濃湯。「亞參」 Assam是一種熱帶酸羅望子果,也是亞參叻沙酸味的主要來源。材料包括紅辣椒、香茅、南薑花、黃薑、小蔥頭等香料加入魚湯一起熬煮。亞參叻沙通常配以米線或米粉、黃瓜、鳳梨、蔥、生菜、薄菏葉、豆芽等的一道美食。特別的是,這種酸式叻沙不加椰奶,以融合泰式酸辣湯做法呈現,匯集甜、酸、辣於一身,吃起來有濃濃的鮮味。光是濃郁的湯頭,就非常美味了
11/26由 仨星馬餐室 池先生 Kopitiam 馬來西亞傳統料理 #田師傅x台灣嘜x桑坦 成爲您的味蕾指南針,帶您探索這風情萬種的南洋風味料理聖地!
馬來西亞文化日,除了可以品嚐到道地的美食,觀賞節慶感豐富的表演之外,11/26這一天我們也有準備了小時候的童玩或特色讓民眾來體驗,瞬間飛到馬來西亞。
這些活動是在台馬來語授課的老師們精心製作及帶領,希望讓大家有滿心回憶的體驗。
記得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玩這個,靠手氣來抽,你永遠不知道裡面會有什麼小禮物。
你有使用過飲料瓶蓋變化成遊戲嗎?小時候小編是沒玩過,後來在台分享文化時,就開始學會了,記得要來玩一下喔~~
這是一種流行於鄉間的陀螺遊戲,特別是在東海岸。 小孩很愛玩,大人之間也會舉行競賽呢!
第一屆的穿紗籠體驗又回來了,據說好評不斷,今年又增加不同的玩法,期待中。
來一個不一樣的體驗,老師設計了一個知識解答的交流。小編先賣關子,攤位關主說有丟沙包遊戲!!!!
Tikam圖片來源: bujangkartun
東南亞社會你知多少?馬華文學在你心目中又是什麼樣的形象呢?不管是在台的大馬人,或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或許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們要去了解東南亞國家?
台灣社會過去(或到現在)一向只重視歐、美、日,輕忽東南亞,可是東南亞人在台灣這個土地上生活的數量還是不少的。隨著2016年新南向政策的開始,才發現大家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甚少,在與其接觸時可能會發生一些窘境。
相傳20年前的大馬留台生會被同學問:「你們是不是都住在樹上啊?」老師的回應則是:「就算馬來西亞人是住在樹上,那也是搭電梯的!」;而20年後可能會遇到:「你的中文怎麼那麼好?!」某種程度上可見對東南亞國際化的認識程度上仍有許多不足的。
可是身為大馬人,就真的認識周邊的東南亞國家或是自己生長的土地了嗎?從東馬、西馬之間的隔閡(東馬人是不是都住在森林的?),到馬來半島的地區差異(蛤你們“滅”的板面叫面粉糕?!),甚至是身邊友族同胞的文化都未必清楚(屠妖節不是印度人的新年嗎?!)更有研究結果表明:大馬人的識字率雖高,但閱讀率是極低的...
季風帶 的創立便應運而生,從來自對創辦人#林韋地 的報導分享,取名為『季風帶』有兩個意涵,其一,季風在星馬是由北方和西方而來,暗示這個文化場域是受到北方如台灣、中國,西方如美國、歐洲的影響。馬華文學是不同文化交匯之處,也顯示文化是流動、跨域的概念;其二,星馬的季風是固定前來的,1月有東北季風,8月會有西南季風,希望《季風帶》雜誌不負其名,定期出刊,一直持續下去。可見其文化的理念,是從區域視野重構地方知識,希望為華文讀者引介更多閱讀世界的新觀點、新角度。
季風帶書店位於 #大稻埕老街,書店空間雖不算大,但布置富巧思,簡潔有致,除了東南亞主題圖書之外,也出版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文簡體版圖書的繁體版,以方便不同需求的人閱讀。在這些年的深耕下,從反方向的南向政策開始,到跳脫了偏見或誤解的東南亞,更是吹起了一陣台灣對東南亞認知改變的風。
✅注意事項:
❶11/25、11/26當日門票於當天開館期間可參觀南門館「煎熬時代-樟腦鴉片產業與南門工場常設展」及「島電.生活特展」。
❷活動當天請維持環境、秩序、清潔維護,垃圾請依分類丟入垃圾桶。
❸11/25、11/26活動小白宮為國定古蹟,場內禁止飲食飲水。
❹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之權利,相關活動訊息以臺博館官方網頁及「馬來西亞文化日 Hari Budaya Malaysia」粉絲專頁(https://reurl.cc/9RN6Ad)為準。
✅聯絡人:王麗蘭小姐
E-Mail: leelan.wong@gmail.com
連絡電話:092059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