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臺灣文學基地】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臺北)

Event Details

  「改編自真人真事」,是美麗的痛楚──既散發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真實世界的苦難。2017年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的扉頁就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林奕含說:「當你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不舒服或者是痛苦的段落的時候,我希望你能知道這個痛苦它是真實的。……希望你可以像作者我一樣同情共感,希望你可以與思琪同情共感,我希望你可以站在她的鞋子裡。」

  文學的「改編自真人真事」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作家不是隱藏而是直面對決,複雜的心情一如劉芷妤《女神自助餐》一書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

  這種遺憾,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閱讀他者、自身卻有的切膚之痛。

  性別與語言有著高度的關連性,暴力與抵抗矛盾交織。文學曾經是權勢隱身之所,但來到臺灣的解嚴之後、尤其是當代,文學已能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

  讀者如何與文學裡的「虛構」對話?安放自身,並起身抵抗?文學應當是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是社會最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一、冰山隱沒下的絕歌

  回顧一百多年前,臺灣漢人女性的處境困難而受限,身體主權被剝奪,因纏足而無法自由行走,接受教育的權利更是遙不可及。她們被排斥於職場之外,無法選擇自己的愛情或婚姻。一切的決定權幾乎都掌控在父權社會的手中。

  時代緩慢演進,性別意識是否跟得上腳步?臺灣社會從清代到戰後初期,女性雖已解放小腳,「童養媳」文化卻仍普遍,許多女性因家貧而被送養,命運終被父親、丈夫及兒子所掌握。

  但文化演變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到1980年代,童養媳文化雖已消失,但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歧視尚未消失,臺灣作家廖輝英寫下《油麻菜籽》,描述臺灣女性與男性相較之下,不平等的成長經歷,以及委屈受迫的人生,如同灑在田裡的油菜種子,落到哪裡就長在哪裡,完全聽任命運的安排。她的文學感人,是因為那是真實世界沒人願寫的壓抑。

  直到解嚴前後,性別平權意識浪湧而現,女性意識不僅關注政治制度上的權利,更多反身關照女性個人的生命經驗與身體感受;同志運動也透過文學上的發聲練習,嘗試與社會對話,例如作家邱妙津於1994年出版《鱷魚手記》,刻畫女同志處境與深層靈魂的困境掙扎。即使邱妙津在留下《蒙馬特遺書》及多本日記後於1995年自殺,但《鱷魚手記》已鼓舞世界感同身受的萬千讀者感知到自己並不孤單。

  這些攪動時代心靈的文本浪潮,也同時開啟了世紀末性別意識多元迸發、華麗解放的嶄新時代。

二、暗影裡的火種

  1990年代臺灣性別書寫爆發,曹麗娟創作的〈童女之舞〉,敘述女同志之間愛情綻放的酸甜,與社會文化的無形阻礙。在保守的年代,文學作品支持了許多邊緣社群、徬徨心靈,在寒冷之處點燃柴火,最終思想溢流,引發 21世紀的平權浪潮。

  時至今日,雖在法律制度上,性別平等的觀念已逐漸落實,但在社會各個暗角,仍有許多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隱身於父權結構當中。劉芷妤在〈火車做夢〉當中,敘述一場火車上發生的無聲侵犯,而車廂其他乘客都假裝無視,只有主角站出來協助受害者,文學雖然虛構,卻無比真實,揭示了當代社會雖看似平等,但女性還是受到許多無形無聲的壓迫。

三、曖昧與暴力 ──文學的雙面性

  林奕含於2017年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內容敘述房思琪國中時因遭到原先仰慕的補習班國文老師權勢性侵,因而承受了莫大的精神痛苦,造成無法撫平的終生創傷。出版後不久,林奕含本人因重度憂鬱而入院,同年4月自殺身亡。

  林奕含生前受訪時,自陳作品不僅只是性暴力,而是有一種「審美的快感,既痛且快」,加害者以優美的文學詞藻來包裝慾望,迷惑房思琪這樣的文藝少女。所以林奕含叩問:「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文學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在優美的字裡行間隱匿壓迫與暴力、美化父權結構的不對等;另一方面也將偽善的若無其事勇敢戳破、傳達赤裸的真實,使讀者共感、意識到其中的剝削。這種雙面性正是文學的曖昧,也警醒讀者留意美學形式與現實結構之間的共生關係。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雖然以林奕含生命經驗寫成,卻引發了讀者們的深刻共鳴,甚至在世界各國亦引起了巨大迴響,而本書也帶動了臺灣社會對於性教育的思考,讓權力結構、性別暴力與社會對受害者的態度,進入公眾視野的討論範圍。

四、我們書寫,我們發聲

  文學,作為一種強大的表達工具,在「#MeToo」運動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Me Too,即為「我也是」,是一場性暴力倖存者們集體發聲控訴的社會運動)。文學與 Me Too的呼喊共構,互為支持。受害者透過自傳、小說和詩歌等不同形式,將個人經驗化為文字,得以傳播、共鳴、並且療癒。

  當然,文學作品不僅只是倖存者的心聲話語,更成為挑戰性別權力結構的象徵。如陳雪的《惡女書》,大膽展現女同志的情慾獨白,蓄意以惡德與華美的文字,挑戰父權的保守界線。 同樣面對體制,陳昭如以報導文學《沉默: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呈現臺南特教學校的集體性侵事件,讀來使人觸目驚心。文學不再只是興觀群怨,更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劃開體制的膿瘡,引流結構的惡血。

  當代的平權與進步,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都是血淚斑斑,我們同時朗誦、同時悼念、同時提攜前行,要立法倡議、也要改革教育。性別平權仍然是一條未竟之路,文學也持續扮演思想先聲。

 

為了「誰」發聲?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敘事,常透過事件的提煉與轉化,讓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矛盾的感受——形式雖為虛構,卻能讓多數人找到現實生活的參照,引發切身的共鳴。

  文學作為一種表達媒介,並非單純地複製現實,而是在重構與詮釋的過程中,使若隱若現的權力運作浮出檯面,讓隱藏於歷史與個人記憶中的細節得以浮現,繼而開啟與公眾的對話、建立對抗遺忘的力量。

  臺灣解嚴後,性別意識逐步脫離父權束縛,思想得以自由綻放,性別文學也從邊緣邁向多元與自信,行出繽紛多彩之路。透過文學的想像力,讀者能夠投身他者的處境、喚起內在的勇氣,甚至能成為療癒的途徑。

  闔上書本之後,當文學不斷扣問,人們如何思考自身與社會的關係?我們又如何在文學與現實的縫隙間,尋找變革的可能?在書寫與探問的未竟之路中,我們從綿長的文學長河汲取力量,以寫作為武器發聲,讓所有被錯待的,都邁向有光的道途。

 

展覽日期∣2025.4.8(Tue.)-2025.10.12(Sun.)

展覽地點∣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廳

開放時間∣10:00-18:00 ( 週一休館 )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文學館 
執行單位 | 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合作夥伴
| 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

總策劃 | 陳瑩芳
展覽執行 | 蔡明諺、黃蘭燕、溫席昕
工作團隊 | 羅健毓、陳君文、曾玄翰、鄭凱仁、謝瀠瑢、江昺崙、張浥雯、盛浩偉、字強號文化
英文翻譯 | 冷艾玟
 

特別感謝

展品授權 | 林奕含家屬、劉芷妤、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策展諮詢 | 楊佳嫻、馬翊航、王鈺婷、張俐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