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日曆圖案 2024/12/05 09:00 ~ 2025/03/02 18:00
googleMap連結 國立台灣文學館-展覽室D

 


活動簡介
捷克與臺灣,分別位於歐洲的中心與亞洲的邊陲,彼此距離超過了九千公里。然而,歷經歡騰、噤聲、反抗、和平,二十世紀前後,捷克與臺灣各自劃出筆力遒勁的墨跡。如果,你對捷克的印象是古堡、舊城、布拉格廣場,那麼,邀請你走進另一個圍繞著革命、流亡、打字機與地下刊物的世界,重新想像從壓抑走向奔放的捷克文學風景。
活動內容介紹

打字機也會唱歌:捷克現當代文學展

Psací stroj také dokáže zpívat: Výstava moderní a současné české literatury

Typeset Hopes and Dreams: Exhibition on Contemporary Czech Literature

 

【『誰是捷克人?』捷克現代文學的起點】

十九世紀的捷克掀起一陣民族復興運動,點燃捷克人民的民族意識。二十世紀初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成立,經歷奧匈帝國、納粹德國的輪番控制,無產階級思潮興起,捷克人民不斷追求語言與政治上的自我認同。 在此時期,捷克語被賦予國家語言地位,這時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先驅作家們對捷克語言及文化的珍視,許多作家開始以平民化、口語化的語言抒發愛國精神;也有以德語寫作的作家如卡夫卡大放異彩。捷克的現代文學也從此展開。

 

【表面「乾淨」,地下喧騰】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失敗告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開始進行「正常化運動」(Normalizace),因應而生的對策,是地下出版文學(Samizdat)。表面上看起來言論與思想都非常「乾淨」,異議作家紛紛遭到噤聲,但實際上,地底下的寫作傳抄討論正熱鬧喧騰。作家們透過打字機與地下出版,將作品流傳出去。 赫拉巴爾為了取得公開出版的權利,不得不在刊物上進行自我批判;伊凡˙克里瑪的作品則長年通過地下流通或秘密出版等形式進行傳播,這些都忠實反映了共黨統治下的思想禁錮與地下文學的面貌。

 

【流亡,或投身政治】

1948年共產黨掌權後,陸續有捷克作家流亡海外,作品也多半由流亡國外的捷克出版社出版。尤其在「布拉格之春」運動失敗之後,更為緊縮的出版管制,以及政治上的「清洗運動」,都使知識分子面臨路線抉擇。除了潛伏於民間的地下文學之外,流亡海外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例如「68出版社」(68 Publishers),便是用捷克文出版捷克流亡作家以及被當時政權禁止出版的作品,米蘭.昆德拉流亡至法國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即由該出版社所出版。 此外,也有作家透過文學走入政治,如1968年瓦楚利克發表的「兩千字宣言」、1977年由哈維爾起草的「七七憲章(Charta 77)」等。這些行動,促成1989年的絲絨革命,也表現出捷克作家面對強權下突破困境的努力。

 

【嶄新的文學盛世:1989年後的捷克文學】

1989 年「絲絨革命」之後,捷克重新走向自由民主的體制,政治氛圍改變,昔日被禁止出版的文學作品陸續問世,年輕作家也大放異彩。其中最知名的有米哈.伊維和米洛什.烏爾班等人。米哈.伊維的作品節奏輕鬆浪漫,反映歷史和社會,是當前非常受歡迎的作家;烏爾班則以恐怖驚悚小說著稱,其作品是捷克恐怖小說的經典。還有許多更年輕的作家,他們的上一代在鐵幕時期受到共產黨迫害,迫使他們從小就無法上學,很早便開始從事各種工作,進而在作品中反映出他們的人生經驗。 正如同1980年代的臺灣文壇,在政治解禁後表現出多元的文學面貌;捷克文壇同樣也隨著政治社會的民主化,以奔放的姿態迎接全新的文學繁花盛開榮景。
 

【捷克與臺灣的文學對話】

當捷克文學隨著政治起伏跌宕,同樣遭遇不同時期高壓統治的臺灣,也陸續有捷克的文學及藝術作品傳入,其中不乏現代主義的重要作品。雖然歷經不同的政治壓抑環境,捷克與臺灣的文學走入地下伏流格局,卻是十分相似,正因如此,不論是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或赫拉巴爾、哈維爾等諸多捷克作家,多年來影響了不只一代的臺灣讀者,也交織了捷克文學在臺灣的對話基礎。 尤其在2000年後,雙方的交流日漸頻繁,捷克文的臺灣作品譯本,和捷克作家的中文譯本,正在持續出版中。本次展覽,正是現階段臺灣與捷克文化交流的成果展現。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合辦單位:捷克文學館、摩拉維亞圖書館、哈維爾圖書館、東吳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

※為了確保借展文物的健康,展場內溫度較低,敬請注意保暖。

活動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