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ber of Sessions |
---|
【臺灣文學糧倉】「臺灣與世界˙以文學對望」特展(臺北) |
臺灣,未與其他國度接壤的島嶼。環繞在島嶼四周的海洋即為天然的屏障,以海岸線作為邊界,使島內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間,也演變出了獨特的風貌。不過,海洋既是隔絕,另一方面,卻也替這裡帶來了與世界的連結。
早在數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就已有人類越洋遷徙到此定居、生活。而自從大航海時代起,由於位處交通要衝,臺灣成為了東亞海上貿易及運輸的據點,也因此,陸續開始有荷蘭人、漢人、日本人等不同外來族群至此建立政權,帶來大量移民。這些先後到來的族群,各自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背景,操持相異的語言,在彼此互動、碰撞、融合之下,逐漸形塑了如今的臺灣文化。也可以說,臺灣文化,就是在島嶼內部與外在世界接觸的動態過程中,交織而成的結果。
文學,是保存人類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從這些文字當中,我們不僅可以知道,歷來,臺灣這座島嶼的內部是如何看待外在世界,也能夠發現,外在世界又是如何看待臺灣這座島嶼的。本展覽透過文學作品,勾勒臺灣與世界從古至今在不同時代的對望,講述一段從想像到看清、認識彼此的故事。
01 在「文學」的前世:從口傳文學到荷治時期
在現代,當我們說到「文學」時,指的是以文字所寫成,通常富有想像力、藝術性或情感豐沛的創作。然而,18世紀以前,這個詞本身無論在東西方的意涵,都更接近於「文獻」或「書本上的知識」。在那樣的時代裡,堪稱「文學」的著作當中,臺灣的身影就已頻頻出現。
02 想像與紀實:鄭氏及清領時期
在接下來的 230 餘年間,臺灣先後歷經鄭氏與清國的統治(即1662 - 1895年),大量漢人移民進入臺灣社會,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漢文化逐漸在島上根深柢固。與此同時,臺灣也正式進入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視野當中。漢字文化圈是指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群島、日本列島等位於中國周邊而深受其文化影響的地區,漢字則是這個圈域當中的書面共通語。於是,在「同文」的表面,即使都提及臺灣,背後卻可能潛藏著不同的視線,這也反映出這段時期臺灣日益複雜的位置。
03 放眼更廣大的世界:日治時期
日治的 50 年間,是臺灣同時接受殖民統治與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一方面,殖民統治的政治不平等與經濟剝削,催生了臺灣人的主體意識,「臺灣文學」的概念也在此時誕生。另一方面,一些臺灣知識分子則懷抱更高遠的眼光,他們不甘於只是接受日本帝國帶來的現代性,更將日文當成接觸更廣大世界的窗口,嘗試超越殖民的箝制。
04 這裡是「自由中國」:一九四五到一九九〇
戰後,臺灣雖然脫離殖民,改由中國國民黨統治,但隨即進入戒嚴狀態,言論自由與基本人權受到諸多限制。以外在的國際局勢而言,中華民國 (臺灣)也被納入美蘇對抗的冷戰結構中,國民政府以「自由中國」之名自居,對比於共產主義陣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此時期的文學傳承,與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產生巨大的斷裂,並且在發展上受到美國新聞處的強烈影響。對外,臺灣的文學則以「另一種中國文學」的姿態在同陣營的國際間曝光、傳播。
05 告訴世界,我叫「臺灣」:一九八七到二〇一〇
時序接近90年代,無論在臺灣或者外在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臺灣內部,國民政府先後解嚴、廢止動員戡亂,本土化運動也開始蓬勃,臺灣社會開始探索並重視臺灣的主體性。而在國際間,隨著柏林圍牆拆除、蘇聯解體等事件的發生,也宣告了冷戰的終結。與此同時,臺灣文學對外也不再使用自由中國的名稱,而能正式改以「 臺灣文學 」之名進行外語的譯介。
06 臺灣與世界的文學對望:二〇一〇年之後
二〇一〇年至今,由於政府推動文學外譯的工作逐漸確立,加上民間出版機構與版權代理商的積極努力,有愈來愈多的世界文學被引介進入臺灣,成為讀者與創作者的資源,而臺灣文學在國際間的能見度也逐步提升,不僅翻譯的語種增加,也有諸多作家、作品獲得世界各地的文學獎項肯定。透過文學,臺灣與世界的對望,從模糊的想像,到逐漸清晰看見彼此,也深化了相互的理解。
文學 • 跨域創作 X 數位科技
✧《文學之森》你的命定文學風格
將文學作品藉由插畫家 萬向欣 之筆,
幻化為姿態各異的動植物,觀眾透過數位心理測驗,
在森林深處,可遇見與心靈共鳴的推薦書單。
✧《沃土之籽》光雕影片
描繪臺灣文學從種子萌芽、茁壯到成林的歷程,
展現臺灣如何透過文學認識世界,世界也從文學看見臺灣。
✧《文學之窗》多媒體動畫
呼應展覽主題,呈現臺灣文學跨域、跨國的多元面貌。
策展團隊 Curatorial Team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文學館
展覽統籌 | 陳瑩芳、蔡明諺、黃蘭燕、陳亮伃
先期研究 | 邱貴芬、張錦忠、吳玫瑛、王惠珍、陳正芳、楊勝博、詹閔旭
文學策展 | 盛浩偉
英文翻譯 | Amanda Barrow(貝美達)
白話字口語 | 莊明正
設計製作團隊 | 天工開物股份有限公司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審查委員 | 林巾力、莫加南(Mark Frederick McConaghy)
跨域藝術家 | 溫子捷〈沃土之籽〉配樂、萬向欣〈文學之森〉插畫
圖像及文字內容授權 | 前衛出版社、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霧峯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按筆畫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