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
場次資料
場次 場地
未來遺址:用藝術挖掘歷史
日曆圖案 2018/09/28 00:00 ~ 2018/11/28 00:00
googleMap連結 卑南遺址公園

 


活動內容介紹

藝術家面對創作,依靠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個人對於生活的感知,同時也承載歷史的脈絡與社會的發展,本次駐館計畫以史前文化作為一個時代的切片,讓使用不同媒材的當代藝術創作者無設限的自由發揮,藉由這樣今昔連接的過程,期待與創作者產生更多的對話。文物所闡述的史前歷史,隨著時空發展出不同的論述,形成典範的轉移,從勇渡黑水溝到航向南島新天地,共同體建構出來的想像不斷擴大,留存在島上的,是延續文化命脈的我們,如何航向未來遺址?

在博物館龐大的檔案資料庫中,「太認真」雙人組發現了一段多年前,以HI8攝影機所記錄的挖掘行動影像,畫面中在某一時刻顯示突如其來的事件,礙於當時攝影技術的有限性,造成對於事件的模糊記憶,而這個空缺加深藝術團隊對考古進行再考古、還原與修復的渴望。藝術團隊自考古發掘事件的時間一再往前「回放」,這些被中斷連續性閱讀的影像、物質空間,自回放的動作中拉出多條輔助線,朝著事件發生的方向傾斜,透過對事件的種種丈量,構成另一個具體的景象,借此引起觀者思考關於價值的衡量。

而吳思嶔製作一系列的雕塑,包含現成物、3D列印物件與自然素材,詮釋對於史前時代與當代技術發展進程中的連結與想像,藉由形式的推演,闡述關於「器物」在博物館系統下的脈絡與處境。也透過博物館相關部門的協助,製作數件使用3D掃描技術與列印的古陶罐。使用當代科技來複製古代物件的過程,體現了某種人類的技術進程,但「進步史觀」不會是唯一解釋。在人類時代我們背負著重現歷史與真實的責任,同時也終結了器物的延續性,將我們置身於歷史之外。

mamoru的錄像作品中閃爍的文字影像,摘自兩位日籍考古學家金關丈夫和國分直ㄧ所撰寫的〈台灣東海岸卑南遺跡發掘報告〉。考古學家在1945年1月來到卑南遺址,並在飛彈空襲的環境下,挖掘了該遺址。錄像中的聲音來自普悠瑪長老們與藝術家之間的採訪錄音、美國宣傳短片的音軌、以及其他事件相關的錄音檔案,共同為〈考古報告〉創造了音風景及音景。藝術家最初留下四種語言,包括日語、卑南語、中文和英語,編寫或闡述源頭,期待觀眾通過想像,從文字、影像中知道、聽到、看到及猜測的內容,來參與作品,藉以跨越語言所產生的距離和障礙。此作品也受到長老童年的故事以及卑南相關神話的啟發,現成物檳榔與彈夾的排列方式,是以儀式的方式而製定。整體裝置藉由迷人的燈光,伴隨著藝術家製作的電子舞曲,為觀者創造了一個重新造訪與「1945年1月」相關的想像時空裝置。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豐富的出土文物,重新建構了過去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留存真實歷經數千年的物件。透過前人經由時間堆疊產出的文化與手作的工藝,駐館藝術家近距離考察文物的特殊體驗,連接了過往人類的智慧。至今,我們仍然在遺址上生活著,持續創造未來遺址。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