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特展
Session Information
Number of Sessions Venue
2021/08/13(五)-10/11(一) googleMap連結 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Event Information
展覽集合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族人的傳統小米知識與專屬的料理食譜,傳承並展現卑南族文化中的多元與精彩。
Event Details

芭芭秧 (babayan) 是卑南族語「女性」之意,芭芭秧在傳統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擁有重要的地位,她們是家族事務的決策者、財產的擁有者,也是部落重要的生產者。

早期的芭芭秧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種植與採集,維繫著人與土地的「平衡」與「和諧」,她們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經驗,累積了豐富的生態知識,建構起獨特的價值體系,讓土地上多元多樣的生命生生不息、循環永續。近代的芭芭秧歷經外來文化的衝擊,加上社會形態與商業模式的改變,逐漸喪失了過去豐富的環境知識。直到近幾年部落意識的覺醒,芭芭秧再度回到小米田,重新拼湊出過往的知識圖像,鏈接起女性與土地之間的夥伴關係,再次訴說著屬於芭芭秧的獨特生命經驗與永續價值觀。

本展覽集合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族人的傳統小米知識與部落專屬的美味料理食譜,傳承並展現卑南族文化之中的多元與精彩。芭芭秧掌握了「直接從土地長出來的知識」,以及重視生態平衡的「普悠瑪式生活哲學」,期望藉由展覽推動部落青年參與部落傳統知識保存、傳承及生態永續的行動,並推廣臺東「慢經濟」理念,深化民眾對於部落飲食、生活體驗等環境教育議題,重新鏈結人與環境的關係。


夢的迴廊  kinitiyatiyaan / Cloister of Dreams

「做夢(matiya’)」是普悠瑪族人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在日常生活和重大行動前,若是夢見了不尋常、難以解釋的夢境,即會尋求竹占師解夢。而種植小米的每一階段,更是需要慎重以對。曾經,有芭芭秧在播種前,詢問竹占師:「我夢見了很大的一面國旗,在小米田上飄揚,這是什麼意思?」竹占師回答:「如果是妳負責播種,那小米會很豐盛,但小鳥們也會很高興。」對芭芭秧來說,夢境,是自然界或是祖靈的預示與提醒,讓她們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小米文化 kakuwayanan dra dawa / Millet Culture

普悠瑪的部落族人深信小米是神聖且具靈性的。舉凡播種、除草、收割到入倉等階段,農忙於小米田中的芭芭秧,也須嚴守相關禁忌,避免驚動或觸怒小米靈。而普悠瑪部落諸多的祭儀,也環繞著小米生長的週期來進行。部落芭芭秧所成立的「小米除草換工團 (miyasaur)」是維繫族人情感與協調穩定部落的重要組織,芭芭秧透過各項集體行動,如辦理以女性為主的祭典,建構起女性的「公領域」。在這樣的團體行動中,也是年長的婦女指導年輕一輩工作上的技巧、態度及其他行為與禮節的時刻。


姆姆吧檯 tu pa-tay kan emu / Mumu’s Bar

姆姆,是卑南族對於長者的稱呼。過往芭芭秧手中的食材,皆經過長時間的孕育,如種植農作、豢養家禽家畜等;或是在山野間採集的野菜野果;亦或是男性跋山涉水後所帶回來的獵物等。芭芭秧製作的料理,帶著新鮮的土壤氣息,不僅補充體力,更是一種實踐古老生態智慧的行爲。隨著時間的流動,以及與更多的人群接觸後,芭芭秧代代傳承的經驗,從傳統的爐灶,到象徵當代的吧檯,層層累積成深厚且獨特的普式飲食文化。不變的是,經由芭芭秧的雙手,製作出的每一份食物,都具現了一整個完整的生態系。


普式食譜 tu tinuirupan na makapuyuma / Puyuma Recipes

因應速食產業對全球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慢食(Slow Food)」強調盡量使用在地食材,除了維繫各區域的生態環境外,亦能降低食物運送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 而芭芭秧的料理食譜,就是慢食概念的實踐。在文化變遷以及飲食習慣改變的現在,芭芭秧依舊優雅且富詩意地,透過一道道帶著土地氣息的料理,維繫著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穩定著與土地、生態環境的「夥伴關係


永續傳承 mulrepusa mulenak / Sustainable Inheritance

在過去,傳統食物系統是伴隨地方傳統的生活方式,所產生關於食物取得、製作和維持食物來源永續的文化體系。而受現代全球經濟的影響,我們的食物來源從原本多樣的生態系統,逐漸轉變成高產量卻脆弱的單一栽培,利用土地與自然資源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切斷了我們與土地的關係,破壞整個生態平衡。

臺東各族群的傳統生活中,均有強烈的在地飲食文化與特色,而歷經社會變遷與不同文化的衝擊,傳承完整普悠瑪文化記憶的芭芭秧重新回到了小米田,掌握了「直接從土地長出來的知識」,以及重視生態平衡的「普悠瑪式生活哲學」,透過各項儀式行為、直接或間接的實際行動,再度回歸生態系的一員,推動著永續的循環。


指導單位:文化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單位:臺東縣環境保護局協辦單位:普悠瑪部落婦女會、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執行單位:禾耕生態環境教育有限公司

策展:林佳靜、陳雲芳設計統籌:Peter Chen文案:Lamulu Pakawyan執行:姆姆傳家寶工作室、品文設計廣告工作室視覺:卓奕婷美編:盧盈孜翻譯:林清美[族語]、王秀美[族語]、Peter Chen[英語]

協力: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高筱慧、許世宏、黃郁倫、黃嘉隆、張至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