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首頁 >活動明細
110年 「藝術游擊」藝術家馬祖駐村

活動簡介
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108年起規劃了「島嶼對話-馬祖文化交流計畫」,其中「藝術游擊」駐村活動由不同創作形式專長的藝術創作者參與,進駐馬祖在地聚落居住與創作,就如同游擊戰一般,由藝術家擔任藝術傳播種子,藉駐村方式突擊在地文化,也激發自己創作的不同可能性。
活動內容介紹

「藝術游擊」駐村活動採公開徵選方式,徵選20-45歲之青年藝術家參與,並於9月至10月各進駐馬祖津沙聚落、東莒大浦聚落、北竿鄉與東引鄉4地2個月時間,藝術家在2個月內進行取材創作,也需在地開辦工作坊課程與辦理成果展演。今年進駐的6位藝術家為金玟儀、尹子潔、林詩樺、張致中、黃建寰與陳省聿。藝術家於駐村期間將陸續開辦課程和發表成果,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

進駐區域

進駐藝術家

創作計畫

南竿-津沙聚落

金玟儀(音樂)

唯星計畫

南竿-津沙聚落

尹子潔(參與式藝術)

瓶中信

北竿

張致中(檔案、現地創作)

返野-馬祖

東莒-大浦聚落

林詩樺(編織)

海的情書

東引

黃建寰(平面繪畫、立體裝置)

北邊境-有最大深度的藍

東引

陳省聿(攝錄影像)

燈塔視像

/藝術家簡介/

金玟儀

新竹人,鋼琴、鍵盤跨領域音樂家,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學士及碩士班。以厚實古典音樂背景為基礎與日常情感作連結,憑藉生活畫面之想像營造鋼琴音色與電子樂器的氛圍音樂,轉譯、創造個人獨特的語彙。早期參與“那我懂你意思了I GOT YOU”獨立搖滾樂團,擔任鍵盤手創作編曲。2017-2020創立古典與電子融合的“藍眼淚樂團Blue Tears Band”,常與非典型空間結合製作實驗性創作演出,足跡遍佈台北、新竹、彰化、雲林、南投、台南、高雄、花蓮各個地域。也曾參與2021年第三十二屆金曲獎入圍最佳客語創作歌手獎—黃珮舒之專輯製作「出門看看」之鋼琴、合成器編曲。此次唯星計畫之核心概念,來自藝術家2021即將延續的Solar Fantasia專輯,以此意識人們移動的界線,已介於自由與非自由之間,思考自我與他人關係的化學變化。音樂作品創作期設定為兩年,於疫情期間,將收錄藝術家所駐足之地點,採集當地文史、環境聲音的變異融入作品之中。

尹子潔

以裝置藝術脈絡處理關係及影像問題。以觀念作為材料,沒有固定視覺形式,形式為思維之再現,企圖在觀看裡製造另一種路徑(觀看的可能)藝術家主體降低,期許觀者與作品相遇之際主動的看。形式\內容、知識\感知兩者間自由連結,觀看變成觀者主動並反身的回到主體的歷程,來回於形式、內容之間的主體性擺盪。

張致中

生於高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碩士,現創作與生活於高雄。創作關注於海岸、孤島、汪洋與港埠等快速變遷環境,透過文本性與空間性的踏查、採集、交織與重構過程,探索人、文明與自然間相互形塑的普世經驗、張力與灰色地帶。其作品時常環繞著敘事文本的核心,並以敏銳的工藝手法嵌合多元形式與媒材,涵蓋數位影像、空間裝置、攝影、繪畫、文件檔案與現地製作、工作坊等。曾為台北水谷藝術之共同創辦人,也積極關注當前台灣海事文化於公共教育與知識體系現況。

林詩樺

自2018年始,深受材質實驗室與生物材質研究啟發,開始探究臺灣纖維材質新型態運用及創作的可能性。結合軟性材質與空間之間的關聯,希望引導觀者開啟更多除了視覺之外的體驗。擅長計畫型藝術參與形式,透過側面觀察與日常交流的方式進行訪談與田調,收集零碎的記憶碎片並重組置入於創作中。近年以團隊「臉頰緊貼地球」出發,以纖維的創作手法與設計思維處理台灣土地的傷口。

黃建寰

生於臺灣屏東。畢業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碩士班。擅長繪畫、雕塑、複合媒材裝置。創作關注於自我存在敏感的位置與社會框架的關係、進而使個體與空間、物件、記憶產生對流。透過堆疊生命晃動的時間坡度、對影像空間的想像、物件的手作溫度與這平行時空交錯。並以緘默之物替代失語的主體,以呈現替代表現的方式去回應。作品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2012南島國際美術獎優選、2014台南新藝獎、2016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2018桃源創作獎入選等。近年來作品一直在面對城市資訊快速流動的抵抗,思考工業數位文明如何與自然共存。從平面到立體至藝術裝置期待尋求某種寂靜的內心風景。

陳省聿

以電影、錄像及攝影為主要創作媒材,影像類型跨實驗與紀錄,作品關注感知經驗、主體性、視點及慾望的交界,同時反應了看與被看的過度空間中主體如何被影射及建構。作品曾在英國煉金術動態影像展、美國雅典影視節,加拿大溫尼伯電影資料館、東京寧靜與龐克藝廊等影展及空間放映。2020年畢業於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電影與媒體藝術研究所(Film and Media Arts),近期關注以台灣歷史脈絡反思影像形式與台灣主體性。

9月份工作坊

金玟儀(音樂) 「聲音的奇幻旅程」工作坊

9/22(三)10:30-12:00 南竿鄉仁愛國小

藝術家引導由個人出發的聲音察覺練習,分享聽覺經驗,後進行分組活動,並交換想法。

尹子潔(參與式藝術)  《瓶中信-以瓶會友》
9月29日 (三)  19:00~21:00 津沙客棧 二館 (津沙村49號)
一同製作瓶中信內容物件,收集在地居民對於東引島之議題,形式不拘,可以是繪畫、文字、日常物件等。

張致中(檔案、現地創作) 《沿著海線的景觀記憶——北冰洋、群島海、菊島與打狗港》

9/26(日) 14:30-16:30 北竿老人活動中心

包含藝術家過去4-5 年間於澎湖群島、韓國濟州島、北極圈斯瓦巴群島、以及芬蘭ÖRÖ 島的觀察心得與研究紀錄。

林詩樺(編織) 《島的信紙》瓊麻信紙材質創作工作坊

於島嶼上帶領學員進行瓊麻採摘、取纖,介紹瓊麻於戰地的角色與用途,引導思考《海的情書》計畫與其關聯。將瓊麻結合其他纖維材質以綴織/繡補/手抄等材質創作方式製成屬於馬祖的《島的信紙》。

黃建寰(平面繪畫、立體裝置) 手作的溫度 -島嶼居所工作坊

9/18(六)14:00-15:30 東引國中小

以自我小物件、拾得物等,剪裝拼貼想像自我內心的島嶼樣貌。 並以 自我生活最長時間的空間剪影為底圖製作每個人心中的記憶空間。

陳省聿(攝錄影像) 拆解影像-閱讀舊照工作坊

9/24(五)19:00-20:30 鹹味島合作社

藝術家希望分享過去作品與創作經驗,介紹影像與歷史及地景再現上的關係,並邀請民眾攜帶家中或報章雜誌中東引的新舊照片,共同討論東引如何被影像化以及影像所建構的東引。前半為藝術家作品放映及分享,後半為以參與民眾攜帶的東引照片為主題的討論。

 

***展演與課程活動時間最新資訊將陸續公告在本館網站,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持續關注!

進駐藝術家 10月工作坊

金玟儀(音樂) 「聲音的奇幻旅程」工作坊

10/9(六)19:30-21:00

藝術家引導由個人出發的聲音察覺練習,分享聽覺經驗,後進行分組活動,並交換想法。

 

尹子潔(參與式藝術)  《瓶中信-以瓶會友》10月場
10/7(四)  19:00~21:00 津沙客棧 二館 (津沙村49號)

與在地居民交換家裡回收的玻璃瓶以及收集在地居民對於馬祖之生活議題探討;藝術家先行採集海洋廢棄物如漂流木、漁業漁具等,藉由海廢物的收集再運用過渡到生活美學,運用酒瓶切割之技法,提升環保意識並推廣藝術概念。

瓶中信計劃- 開幕|宣讀活動

10/23(六)

室內展覽開幕|宣讀活動,邀請民眾們一起到「據點房間」以手抄紙為載體,寫信給馬祖(訴求、願望),並宣讀信件內容,封裝完成後,一同投向大海。

 

張致中(檔案、現地創作) 《拓印工作坊》

10/9(六) 14:30-16:30 塘岐活動中心

結合藝術家創作過程的素材作為教學內容,以拓印採集與製作的方法,帶領學員/居民透過空間觀察與觸覺感知重新體驗馬祖的獨特環境,以及理解拓印的基本原理與技術,所有收集來的拓印將成為藝術家創作素材的一部分,讓駐村成果化為所有參與者的集體創作。 

 

林詩樺(編織) 《島的信紙》瓊麻信紙材質創作工作坊

於島嶼上帶領學員進行瓊麻採摘、取纖,介紹瓊麻於戰地的角色與用途,引導思考《海的情書》計畫與其關聯。將瓊麻結合其他纖維材質以綴織/繡補/手抄等材質創作方式製成屬於馬祖的《島的信紙》。

 

黃建寰(平面繪畫、立體裝置) 《手作的溫度 -島嶼居所工作坊

10/15(五)鹹味島工作室

以自我小物件、拾得物等,剪裝拼貼想像自我內心的島嶼樣貌。 並以 自我生活最長時間的空間剪影為底圖製作每個人心中的記憶空間。

 

陳省聿(攝錄影像) 《拆解影像-閱讀舊照工作坊》

10/17(日) 東引國中小

藝術家分享過去作品與創作經驗,帶領學員認識攝影如何感知與再現空間及東引的環境,並進行分組攝影練習及討論。

 

10/22更新 駐村創作公開發表與展演

金玟儀(音樂)《唯星計畫》

時間:10/30(六)17:00  19:30

地點:南竿鄉55據點露臺

若說馬祖曾被譽為上天灑落在江口的一串珍珠,那麼這一粒粒不規則獨有風采的珍珠,就如同音樂演進史中風極一時的巴洛克風格,具玩味實驗性的精神,綻放華麗精細的紋理與樣貌;而音樂在每個年代,本質亦是如此,同時更歸功於—器樂,這個創作媒介的發展。藝術家選擇使用鍵盤式電子樂器,以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帶入「星」一字賦予雙重意義,形容藝術家投射自身意識與靈魂於各個人文地景,感受馬祖溫度、濕度、光影之間與人們過往與當下發生的事件交錯與並行所創造的畫面,並以紙筆譜下「聲音記憶」作為與其交換的時間禮物,在彼此碰撞後,幻化嶄新的生命姿態,讓每一件每一物成了有機光體,持續隱身於馬祖神秘星海,籠罩著遙不可及、深不可測的面紗,延續未來再次被藝術衝擊探索的可能性。

尹子潔(參與式藝術) 《瓶中信Message in Bottle》

信件的傳遞時間,不是即刻的,不是像現在智慧型手機裡的社群軟體般,隨傳隨收的已讀狀態;信件的內容更非資訊性訊息,而是經過內化思考而產出的真實情感。島的封閉性(場域)使人有相對的內在時間去面對自身思想的無限性。此作品為一種無力的循環,介於政治與詩意之間;瓶中信是一種通信的形式,將訊息放入密封的容器投入海洋中,藉以將訊息傳到未知的對象。瓶中信的訊息接收者並沒有一個特定對象,訊息亦可能隨著洋流流動直到永遠。由於科技的發達,我們能以GPS 定位掌握瓶中信的去向,這裡沒有他者,已經預示了會撿到的對象,信的內容不再是無對象的浪漫或是一種無名的,沒有任何存在者為之負責的、沒有存在者或存在的東西的存在…,而撿到後的對象(海巡署/官方/他者)可以是將此計畫延伸(繼續陳情、使事件發生)也可以是就此打住。最終還是會回到瓶中信的未知。

“會飄向本島?亦或那映入眼簾之對岸?”

《自然之間-龍舌蘭之詩》

地點|南竿鄉津沙村55、57 據點周圍及津沙澳口沿路(散步路線)

龍舌蘭結合在地詩人劉梅玉對於島嶼的詩選,將感性的詩刻相對尖銳的瓊麻植物上,以一種島上民情的口耳相傳形式「據說龍舌蘭上有關於過去的詩⋯⋯」,喚起此植物之於島的連結,到處都有龍舌蘭(戰地記憶),到處都有詩(藝術性、文學性),只等著觀者去發現察覺。

《非自然情境-據點房間-展覽作品》

時間:10/23-10/30

地點|津沙公園 攝影基地

一個置換的據點房間,在此寫下你對於馬祖的願望,你可以是許願的,也可以是把願望投向大海的。

張致中(檔案、現地創作) 《海峽情書Cross-Strait Love Letter》

時間:10/25-10/31

地點:北竿塘岐村復興街旁閒置老宅

馬祖從過往艱忍的海島漁業環境的發展背景、過渡性的地緣政治關係與近現代軍管時期乃至於白色歷史下的思想與制度箝制,都層層疊加出馬祖人在情感上彷彿依舊超載的某種矛盾與內斂。於是海峽存在著——隔絕彼此的已不僅僅是海水與駁火。這種情結與現實使得許多話語無法被好好地述說:不論是馬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馬祖與台灣本島的關係、馬祖人世代之間的溝通、馬祖自然文化保存與經濟開發的拉扯、以及馬祖文化與軍人和遊客之間的聯繫。此計畫希望透過話語文本的拼接組構,透過「換句話說」的方式把話說開,來重新想像馬祖的價值和認同,藉由解構存在於馬祖周遭環境的『軍事標語』以及福州話和普通話之間的傳承、斷裂與交談,再去重構及轉譯那些大歷史洪流的口號與規訓,而化一種更柔軟深沈的、以人為本的情感與理念的表達。情書所指,遠不只是愛情,而是共同經歷過這一切的人們,是否能夠有足夠勇氣與對馬祖的愛,好好地坐下來說。於塘岐村復興街旁閒置老宅與周邊路徑,以閒置木板黏貼拓印圖像展示,並設置聲音裝置作品。

林詩樺(編織) 《海的情書  Hide Letter》

時間:未定

地點:東莒大浦聚落

馬祖沿海常有瓊麻的身影,過去作為戰地海岸線的防禦工事之一。創作計畫取瓊麻纖維作為材料,延伸其過去在野地被作為針線使用意涵,希望透過工藝技法,縫補消逝的時代故事。天然纖維所製成的書信帶有一些脆弱,質感如同那些在時代中塵封已久的書信。故事以繡補、綴織工藝、與纖維材料處理的慢,一針一線的被呈現,像在拼湊回那些記憶碎片一般。作品呈現型態有可懸掛的書信織作、藏於信封中可收折的,繡/織有記憶碎片(文/圖)的書信織作。並希望觀者能經歷專注於拆封藏有許多時間秘密的《海的情書 hide letter》閱讀體驗。

黃建寰(平面繪畫、立體裝置)《北邊境-有最大深度的藍》

時間:未定

地點:東引鄉之澳口、據點與過去聚落主要空間道路上。

以材料堆疊的方式去產生空間、物件、與記憶的對流。不同的材料經由黏著劑一層層的堆疊覆蓋後,會生成一個固態物件。再將之剖面切開露出時間的色彩。這一次駐村以採集過去記憶的方式,漫遊島嶼。在這片島嶼上尋找時代留下的痕跡,撿拾可以堆疊的時光物件,將之重新集塑製成空間意象。試圖在這歷史戰地風雲記憶濃厚的地方,找到深度的浪漫。並用慢一點的速度去觀看、記錄製造這片新風景。

陳省聿(攝錄影像)《北固礁》

時間:未定

地點:鹹味島合作社

以馬祖的燈塔為主題,創作電影、錄像或攝影相關作品。位於馬祖的東莒及東引島燈塔擁有豐富且久遠的歷史,同時也是台灣燈塔中資料保存最完整,且最具原初建築特色。除了燈塔外也加入與蘇布倫號及國之北疆有關的素材。東引作為台灣最北島嶼,實際最北領土北固礁座落於西引外海上,必須從名為國之北疆的平台往海上看去,無法直接抵達。真正的疆界透過眺望與想像才能被劃出。燈塔是對海上船隻的指引疆界則是對疆界內部的人的指引,北固礁和燈塔除了在東引的歷史脈絡外,兩者的關係與我對視覺和主體的關注也有許多呼應,疆界定義了台灣的領土,也指向馬祖以及台灣的主體性,但疆界無法被直接碰觸。我試著想像一個從北固礁往東引島回望的凝視,希望透過從疆界往內部的反向凝視,探索邊界、凝視與主體的關係。同時希望以蘇布倫號於北固礁沈船及燈塔的歷史淵源,串連起國之北疆與東引燈塔,之於馬祖的一段重要歷史,也之於主體與凝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