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ganizer :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 Contact Us : 推廣輔導組 廖小姐03-5263176#203
今年是活動邁入第6年,持續期望利用駐村,藝術家能體驗在地文化並由異文化刺激反芻創作,實驗與創新;也經由藝術進駐,與在地社區互動並回饋,達到藝文交流。
駐村島嶼 |
第一梯 (9月) 入駐藝術家 |
第二梯 (10月) 入駐藝術家 |
北竿 |
謝騆瑜 神鳥、五隻老虎、雙龜與白犬 (視覺藝術-裝置、複媒、多媒體、跨領域藝術) 9/1-9/30
葛大乘 馬祖鋼彈島 (視覺藝術-裝置、複媒、影像藝術、散文電影) 9/4-9/30 |
李語晨 海洋碎片計畫 (影像藝術-攝錄影) 10/1-10/31
陳曉瑩 『祈夢儀式』-馬祖人的集體記憶 (視覺藝術-裝置、複媒、繪畫) 10/1-10/31 |
東莒 |
邵勸明 戰地民謠 (表演藝術-音樂) 9/1-9/30 |
莊子醇 沿岸擱淺 (視覺藝術-裝置、複媒) 10/1-10/31 |
西莒 |
鄭伊里 老屋群–作為大地樂器與人連結 (表演藝術-音樂、跨領域藝術) 9/1-9/30
陳芷筠 「溫度」、「記憶」、「痕跡」 (視覺藝術-繪畫、裝置、複媒) 9/1-9/26 |
胡仁智 戰地反轉習作 (影像藝術-攝錄影) 10/1-10/30
張亞蓁 以海為家 (視覺藝術-繪畫) 10/1-10/27 |
>>藝術家介紹與駐村計畫
9月
謝騆瑜
臺灣跨領域藝術家,其創作多以觀念為主體,發想自當代生活與歷史檔案誌,轉譯成充滿想像與內蘊力量的作品。創作媒體多元,使用媒材包含行為藝術、複合媒材、現地製作的裝置作品等。
《神鳥、五隻老虎、雙龜與白犬》
我將以曾生活在此地的瀕臨絕物種結合馬祖當地漁民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作為創作基礎進行田野調查與研究,結合環境製作錄像裝置。
葛大乘
IG:@tashengko
202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業,曾獲2019 高雄獎入選,參展第17屆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台韓錄像交流計畫」,創作是自導自演的「延伸閱讀」,閱讀的對象是個人極感興趣卻未能參與的歷史以及出生前的臺灣新浪潮電影,除了用中性卻詼諧的口吻講述歷史閱讀心得外,並且試著將歷史變成可以「享受」的,在看似嚴肅的講古的那種錄像的最後,突然插入一段自導自演的,相當挑釁的吃喝玩樂畫面。
《馬祖鋼彈島》
馬祖對我來說是一座鋼彈島,鋼彈是日本軍事科幻動畫的大型機器人載具,巨大的機體內部會有駕駛艙可以容納駕駛者。去年九月我造訪馬祖,看到了南竿相當震撼的媽祖巨神像,以及大坵島碼頭旁的機器人梅花鹿,在馬祖的兩個禮拜機乎以淡菜藤壺這類有殼食物的生活,讓我感受到外殼對於此地的重要性,於是衍生了一種想像,媽祖是一架鋼彈,梅花鹿其實是仿生軍事機械載具,淡菜也是一種透過堅硬外殼保護內在生物的鋼彈。媽祖彷彿是一座堅硬的鋼彈之
島。
邵勸明
IG:@qmshao_
FB:邵勸明 Quanming Shao
民謠創作歌手。2021年以〈神的孩子不會跳舞〉獲得政大金旋獎金旋創作大賞與最佳作詞人。2022年於女巫店舉辦首場個人專場《城後有山》。同年獲得文化部流行音樂製作發行補助,於2023年十月發行首張專輯《天降》。2024舉辦專場《眾山圍城》
《戰地民謠》
駐村期間計畫實地走訪馬祖列島的戰地地景,蒐集過去戰時的歷史 資料與故事,與當地居民互動交流,然後以創作民謠的方式將這些故事 保留下來。
鄭伊里
IG:@ illycheng
其創作透過音樂、裝置、電聲、身體和有機物質等媒材,持續關注探究著人類框架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因器樂演奏之背景啟發,對身體與聲音之互動性有著特別的熱忱,開發了數個聲音互動系統,希望超越樂器演奏的限制,探討個體價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阿姆斯特丹音樂院電子音樂碩士。2014年於法國巴黎國際西帖(Cité des arts)藝術村駐村、2021-22年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
《老屋群–作為大地樂器與人連結》
這項創作計畫探索人與自然介質的互動,探索在地有機媒材如植物或各類有機體,結合老屋群空間,創建互動發聲的網絡空間。作品將把老屋景觀轉化為“大地樂器”,觀眾可通過觸碰節點產生聲響。最終成果將以表演結合導覽、工作坊的形式展現,觀眾將參與演後互動體驗與討論。
陳芷筠
IG:@_purple _cloud _17
出生於台中,2021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目前專職藝術教學與創作。以複合媒材、裝置的手法,與拼貼、超現實的表現形式創作,創作題材聚焦於個人經驗之展開,延伸至個人思考。
《「溫度」、「記憶」、「痕跡」》
分為兩種創作途徑:平面繪畫、裝置。以人文作為主題,尋找當地現成物,並結合個人善用的拼貼、超現實等創作方法,創作以「溫度」、「記憶」、「痕跡」作為關鍵字的平面與空間裝置。
10月
李語晨
IG:@yuchenlee1022
英國布萊頓大學攝影碩士畢業。喜歡攝影中的詩性,靈感來自於大自然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影像作品反映生命的美、脆弱和複雜性,持續進行的《海洋碎片計畫》從英國漂回台灣,再從台灣漂到世界各地。
《海洋碎片計畫》
此計畫是2022年迄今持續進行的攝影專題,運用攝影真實與虛構的曖昧疆界,將海廢偽裝為海洋生物,或是大海的一部份,這次將帶著《海洋碎片計畫》前往北竿,蒐集垃圾、拍攝垃圾、辦理展覽與工作坊,進一步了解當地海漂垃圾與居民的關係,以藝術勾起觀眾對垃圾的關注,更將海洋環境保育遷移到生活中。
陳曉瑩
IG:@hsiao.ying.7
https://www.facebook.com/hsiao.ying.7/
來自於台中霧峰,現居於德國柏林。近年作品聚焦於集體與個人記憶 - 自然,口述史,心理學,創傷,地方儀式等主題, 透過創作去轉譯人與內在的心理連結, 用夢境與詩的邏輯去創作反映心理感知地景的作品。此外也以跨域工作的方式進行個人或是團體創作。常用媒材包含紙上素描、藝術家的書、行為、裝置。
《「祈夢」儀式 - 馬祖人的集體記憶》
此次馬祖藝術游擊進駐計劃主題將研究馬祖民眾重要的集體記憶 - 龍角峰伍位靈公廟的「祈夢」儀式,十月將在馬祖北竿島,東莒,西莒徵集體驗過「祈夢」儀式的居民參與此駐地創作計畫,與他們進行對話與訪談,收集他們參與儀式時夢到的夢境, 經驗與相關記憶,最後將收集到的夢境與相關記憶視覺化成為此次駐村限地製作的繪畫裝置作品。
莊子醇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6770134497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99004047/_
2023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目前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近期藝術創作關注社區與歷史的邊界,探討遺留的痕跡與空間關係。創作形式多以行為、攝影錄像呈現。藝術團隊「噗啾社」的一員,團隊近年向外擴展與創作。
《沿岸擱淺》
鐵絲網、拒馬、玻璃刀山、瓊麻、消音錐等戰略設施充斥著島嶼,展示先前軍事據點的力量。開闊的風景中,這些物件都在身體遊走過程中不斷提醒我,這是什麼樣的場域,以及它的經歷與用途。以空投氣球作為創作媒材進行思考。早期氣球是宣傳用具、也同時是浪漫象徵,爆炸的瞬間像是槍聲、碎裂又如同屍體,可以越來越龐大,卻又如此易脆。人用戰爭展現自己的威武,同時彰顯脆弱。作品將以氣球為媒材與在地軍事景觀連結,使其隨風飄搖後被風景刺破。而現場的氣球殘骸,透過撿拾與拼接,試圖去還原最初的圓,但樣貌已不是當初的型態。如同當時的人、地、物經歷戰爭的洗禮、時間的推移不可能再變成他最初純粹的景色。
胡仁智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73162836561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wyhe47B7sqp2qzl0Cx6cw
飄移郊遊於台北。2020在南竿梅石服役,從此愛上這片島嶼,截至今日往返停留馬祖長達一年,期間採集、搬運馬祖的影像呈現於台北的展間。作品形式包含錄像、攝影、文學,聚焦在影像/書寫之間的辯證。現為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研究生。
《戰地反轉習作》
「去戰地」的今日,碉堡的空間指涉面臨消解的處境成為廢墟,或說是符號的「偽形」。然而碉堡作為戰爭掩體之外,也曾作為實際供給生活的場域(如軍事基地、庇護所)。在解除戰地政務的今日,碉堡的存在逐漸轉為透明,除仍有軍事用途而不對外開放的幾處,部分成為釣客前往沿海的穿越通道,或與地貌融為一體成為景觀。即便如此作為掩體的碉堡因其擬仿的型態,總能召喚人們的想像。
張亞蓁
IG:@alice052161
https://www.facebook.com/yumi.chang.334
出生於台北,2024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水墨組碩士。主要創作為平面繪畫,以故事性的手法描繪,景觀的異質並置,塑造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繪畫空間。也嘗試使用複合媒材創作。
《以海為家》
馬祖的海島地形讓人的生活與海洋緊密相連,「以海為田」的生活型態,也有「一村多廟」的文化景觀,我將走訪西莒的廟宇建築,觀察廟宇的民俗裝飾與造型,結合在莒光島上觀察到的人文景觀創作平面繪畫作品。
*9-10月藝術家在馬祖的最新教育推廣活動與展演發表資訊持續更新中~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教育推廣活動 (9/27更新)
《海漂垃圾DIY音箱》 /鄭伊里
時間:2024年9月16日(一)下午2:00-3:00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田沃村春霖故居(五靈公廟)與旁邊廣場
課程內容:
馬祖每年接收無數的海漂垃圾,資源回收一直是當地嚴峻的環保課題。村民家中皆可見這些海漂垃圾,有的作為容器、節慶樂器,或作為裝飾。進駐期間從村民家中得到的海廢料,經實驗意外發現,這些海漂浮球作為音響音箱使用,有著極佳的共鳴。再次利用海廢垃圾轉變成音響設備,也重新發現垃圾的再利用價值。
《現代神話生物-拼貼、現成物創作》 /陳芷筠
時間:2024年9月16日(一)下午3:00-4:00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西莒田沃村福餘商店1樓
課程內容:
西莒的地域性,搖籃出獨有人文與生態風貌。此次課程,以拼貼創作呈現,希望參與者能夠以西莒特色為主軸,創造出一個特有的「神話生物種」。
《海對面——民謠與馬祖、民謠與戰地》 /邵勸明
時間:2024年9月28日(一)下午7:00-7:30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東莒福正村南華商店旁
課程內容:
結合成果發表,以先講後唱的方式,與當地居民聊聊「民謠」作為一種民間故事的載體,如何以生動的方式保留當地的庶民文化。並且「民謠」如何透過口耳相傳,乃至於當代的網路傳播,成為人的娛樂來源,融入當地的生活當中。
《媽祖、鋼彈、炸彈、大爆炸、衝擊波與緩衝史的影像美學分析與幻想》 / 葛大乘
時間:2024年9月28日(六)14:00-15:00、29日(日) 14:00-15:00
地點:連江縣北竿鄉老人活動中心
課程內容:
將分享電影與動畫中的大爆炸,與戰爭歷史中的關係連結,在曾遭受轟炸/爆炸的地區,爆炸的能量在戰爭結束後成為推動戰地觀光的能量,對於曾目睹過大爆炸與衝擊波的族群,這樣強烈的影像成為他們向外輸出動畫影視文本的重要題材及美學風格。回到媽祖信仰的背景與海峽戰爭歷史,可以給予曾為戰地的馬祖什麼樣的養分?同時期待上述資料的爬梳帶來不一樣的觀點刺激。
《
『 神話島嶼 』書寫與繪畫工作坊 》 / 謝騆瑜
時間:2024年9月25日(三)19:00-21:00
地點:連江縣北竿鄉 后沃老人活動中心
課程內容:
此次工作坊以一段藝術家騆瑜撰寫的詩歌故事開始,邀請參與者以該故事為基礎進行馬祖閩東話+在地元素的繪畫創作,故事主軸為『歷史、物種與神話』,內容包含候鳥燕鷗、外來種、馬祖當地的神話和相關的歷史檔案;在工作坊的最後將其集結、拼貼呈現。(工作坊特別感謝:陳鈺麟村長、王禮俊老師)
>>駐村成果展演 (9/27更新)
《當老屋轉化成大地樂器》 /鄭伊里
時間:2024年9月26日(四) -9月30日(一)每日14:00-18:00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田沃村春霖故居(五靈公廟)與旁邊廣場
內容:
展演空間位於春霖故居(五靈公廟)的灶房遺址,有著新舊交替的痕跡:天井的自然光照、改建後的現代光源,形成特殊的場域氛圍。運用灶房裡的水井以及埋在地底的老甕,與海邊採集的媒材,形成一個空間樂器。當人觸碰到網絡中的任何節點時,便會依電訊號狀態產生不同的聲響。
成果發表的流程分為以下階段:
一、演前導覽:介紹空間與裝置的互動與發聲方式。
二、正式演出表演。
三、演後互動體驗與對談:引導觀眾與裝置樂器互動,並鼓勵聆聽不同介質感生的聲音差別,並引導觀眾合奏。
《
人物風景-西莒的溫度、記憶、痕跡》 /陳芷筠
時間:2024年9月20日(五)-25日(三)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西莒
陳春霖故居
內容:
透過與當地居民的分享,了解到當地特有的人文、地理、生活型態。透過水墨畫勾勒出肉眼所及的當地居住居民的樣貌,與心眼所理解的西莒人文風貌。
《海對面——民謠與馬祖、民謠與戰地》 /邵勸明
時間:2024年9月28日(一)下午7:30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東莒福正村南華商店旁
內容:
駐村期間計畫實地走訪馬祖列島的戰地地景,蒐集過去戰時的歷史 資料與故事,與當地居民互動交流,然後以創作民謠的方式將這些故事 保留下來。結合教育推廣活動,以先講後唱的方式,發表駐村期間創作的作品。
《神鳥、五虎與白犬》 / 謝騆瑜
時間:2024年9月20日(五)-24日(二)
地點:連江縣北竿鄉 北竿老人活動中心
內容:
在馬祖駐村的日子裡,與當地耆老聊天了解到好多戰時的故事,我把他們與神鳥、五虎等神話故事和當地的物種生態結合,展出成果錄像裝置。
《馬祖鋼彈島》 / 葛大乘
時間:2024年9月26日(四)-30日(一) 每日14:00-18:00
地點:連江縣北竿鄉老人活動中心
內容:馬祖鋼彈島是一部單頻道錄像,透過第一人稱、惡搞、網路迷因、偽歷史、AI 繪圖工具敘說在馬祖的生活享受與瘋狂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