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後的藝術經歷觀念、媒材、形態上的種種變革,快速的科技變遷、大量的工業產品,與跨領域的合作和展演,造成當代與時基媒體藝術作品涉及的面向日趨複雜,提高了典藏、修護與展示再現的難度,使得藝術機構在工作現場面臨極大挑戰。本次論壇將從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基金會、大學美術館與獨立展覽執行團隊的個案研究和在地工作經驗出發,從不同層面探討當代與時基媒體藝術保存與修復領域的發展現況,並提供中英雙語切換模式,以增進國際對話、交流和學術探討的可能,期望能培養出更多藝術與文化保存工作者,並讓相關從業人員認知到此領域內的種種挑戰,推動亞洲當代藝術社群的知識交換平台,逐步建立以亞洲為中心的當代與時基媒體藝術保存網絡。
「『過去』的未來—亞洲當代藝術之收藏、修復與展示」線上論壇議程
第一天:2022年1月5日(三)
|
主題:收藏和展示當代與時基媒體藝術(I)
|
時間
|
講題
|
主持人/與談人
|
09:00 am
|
開幕致詞
|
桃園市立美術館 ∕ 財團法人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
|
09:10 am
|
主持人開場與講座介紹
|
瑪莎・辛格(美國「材質低語」藝術修護顧問服務機構總監)
|
09:15 am
|
何去何從—越南策展人對於缺乏藝術修護現況的提問
|
佐伊・巴特(越南工廠當代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
09:45 am
|
拯救緬甸電影的案例研究:一個拯救緬甸電影免於滅絕的青年組織
|
清惠子(獨立策展人)
|
10:15 am
|
中 場 休 息
|
10:20 am
|
誰來保存庶民電影文化資產?論街角電影博物館的可能性
|
井迎瑞(台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榮譽教授)
|
10:50 am
|
博物館空間中親力親為的推廣工作
|
克里斯托弗・馬蒂森(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副策展人暨出版人)
|
11:20 am
|
線上座談與即時問答
|
12:10 pm
|
第一天活動結束
|
第二天:2022年1月6日(四)
|
主題:收藏和展示當代與時基媒體藝術(II)
|
時間
|
講題
|
主持人/與談人
|
09:00 am
|
主持人開場與講座介紹
|
林淑雯(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時基媒體助理修復師)
|
09:05 am
|
文化的需求:增加典藏品之普及性
|
菈海爾・喬瑟夫(馬來西亞ILHAM畫廊總監)
|
09:35 am
|
白南準的藝術資產:在當代美術館的脈絡中解讀白南準藝術中心之影像檔案
|
朴商馤(韓國白南准藝術中心策展部門組長暨檔案員)
|
10:05 am
|
中 場 休 息
|
10:15 am
|
熱帶氣候下保存當代藝術之挑戰
|
何塞琳娜・克魯茲(菲律賓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博物館館長暨策展人)
|
10:45 am
|
從擴建計畫建立當代與時基藝術作品保存策略
|
方美晶(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管理組組長)、
辜貞榕(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管理組修復師)
|
11:15 am
|
線上座談與即時問答
|
12:10 pm
|
第二天活動結束
|
第三天:2022年1月7日(五)
|
主題:記錄和修護當代和時基媒體藝術(III)
|
時間
|
講題
|
主持人/與談人
|
09:00 am
|
主持人開場與講座介紹
|
克里斯特爾・貝斯莫(新加坡國家文物資產修護中心修護部門副主任暨首席修復師)
|
09:05 am
|
促進在藝術生態系統的主動學習:機構外的科學分析研究
|
鄭安安(澳洲墨爾本大學格里韋德文物修護中心博士研究員)
|
09:35 am
|
當代藝術中不同工業材料的保存問題
|
秦智瑛(韓國首爾三星美術館現當代藝術修復師)
|
10:05 am
|
中 場 休 息
|
10:15 am
|
那人工智慧怎麼辦?透過研究和實踐建立博物館的保存工作方法
|
施潤發(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數位媒體藝術修復師)、
艾嘉・維洛莎(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預防科學修復師)
|
10:45 am
|
從參加美國文保組織到建立合作:博物館對時基媒材藏品的保存策略與運用
|
黃振中(台灣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研究助理)
|
11:15 am
|
線上座談與即時問答
|
12:10 pm
|
第二天活動結束
|
第四天:2022年1月8日(六)
|
主題:記錄和修護當代和時基媒體藝術(IV)
|
時間
|
講題
|
主持人/與談人
|
09:00 am
|
主持人開場與講座介紹
|
劉欣(美國曼尼爾收藏館助理物件修復師)
|
09:05 am
|
開發中國家的博物館藏品替代庫房方案
|
艾麗莎・普特里(印尼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博物館登錄員)
|
09:35 am
|
再現與其指引方針
|
平諭一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特聘副教授)
|
10:05 am
|
中 場 休 息
|
10:15 am
|
個案研究:保存裝置藝術
|
蓋爾・維森特(菲律賓查貝特藝術家文獻館檔案員)
|
10:45 am
|
有其必要:關於HIGURE的作品紀錄與保存之反思
|
渡里有紀子(日本HIGURE17-15 cas專案經理)
|
11:15 am
|
線上座談與即時問答
|
12:00 pm
|
閉幕致詞
|
桃園市立美術館
|
12:10 pm
|
閉 幕
|
致謝名單:
林淑雯(Shu-Wen Lin)∕ 學術召集人
劉欣(Joy Bloser) ∕ 指導委員
麗茲‧貝倫德(Liz Behrend)∕ 亞洲文化協會
岩素芬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方沙希(Saki Kunikata) ∕ 東京藝術大學
羅傑‧格里菲斯(Roger Griffith) ∕ 紐約現代美術館
吉岡朋代(Tomoyo Yoshioka) ∕ 東京藝術修復108
蔡秉橋(Paula Tsai) ∕ 紐約格萊斯頓畫廊
加治屋健司(Kenji Kajiya)∕ 東京大學
黃若凡、亞歷山德拉‧葛拉西奧(Jo-Fan Huang & Alessandra Guarascio)∕ 香港M+
蘿拉‧霍夫曼(Laura Hoffman)∕ 哥倫比亞特區國家女性藝術博物館
安柏‧克爾、丹‧芬恩(Amber Kerr & Dan Finn)∕ 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