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介紹:
延續2019年三月由Theater Commons Tokyo委託製作並於東京首演的表演計畫This is no country music,《這不是國境音樂》繼續追溯臺裔作曲家江文也的音樂軌跡,將聽/感角放在臺灣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即1935年新竹臺中大地震前後的地理時空,以尋找他為賑災音樂會所譜寫卻無任何紀錄存留的《賑災歌》作為起點,搜索當時地震觀測資料、倖存者互助共存的檔案與口傳記憶,及日本殖民政府引進的現代地震測報和統治技術。透過一種移動式開放性的「彩排」形式,召集學員一起學習江文也音樂裡的宇宙/鄉土性,企圖穿越地質、災害、身體、社會、歷史等異質面向,試問:我們要如何學習共同「閱讀、繪製與揭露被看似正常的地表所覆蓋的斷層線」(Said, 2007)和人類意識形態之間的糾結難解,如同想像建立某種超越人類/自然、國/族、人類/非人類等全球現代性界定劃分的【臆測合成地震儀】?
此計畫邀請專注於研究江文也及其相關的音樂學者劉麟玉,和地震學家馬國鳳與鄭世楠,舉行一系列「共學」工作坊與彩排,探究如何批判性地感知互異的物質性與生存韻律,從嘗試不同的實驗性合作對話中,或許一場試驗性的「音樂會」將逐漸展開。
工作坊與彩排的部分過程將有錄音和錄像紀錄,並於「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展出。
* 活躍於20世紀前半業殖民母國日本與精神祖國中國之間的臺裔作曲家江文也,1934年因參加巡迴臺灣的「鄉土訪問音樂團」得以參訪各地,並與弟弟江文光一起搜集民間漢人與高山原住民音樂,寫成一系列未曾公開發表過的曲目,包括《農民訴苦歌》、《月娘掛西方》、《行船仔之歌》等。隔年臺中發生芮氏規模7.1災情慘重的大地震,應《台灣新民報》之邀,譜寫《賑災歌》支援,縱然吳玲宜於〈江文也生平與作品研究〉(1990)中指出這首歌當時流傳一時,卻無留下任何錄音或樂譜。
二、招募對象:
對當代藝術、地球科學、現代亞洲音樂、現代亞洲歷史交會之處有興趣,並有興趣體驗藝術生成過程的跨領域文化工作者。
三、活動流程:
時間
|
內容
|
地點/備註
|
第一天 8/25(日)
|
13:00-17:00
|
工作坊
|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B2排練室1
|
第二天 8/27(二)
|
12:00-17:30
|
工作坊
|
*地點:臺中清水(將搭乘專車前往)
|
第三天 8/29(四)
|
13:00-17:00
|
彩排
|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B2排練室1
|
第四天 8/30(五)
|
11:00-18:00
|
彩排
|
*地點:臺中清水(將搭乘專車前往)
|
四、活動須知:
- 本活動兩場音樂彩排會(8/29、8/30),將會由學員中邀請數人參與彩排。
- 本活動為一個完整的計劃過程,報名者以四天皆能參與為主, 並且需於報名確認後繳交保證金500元 ( 於活動最後一天以現金退還), 請報名者詳細評估後報名。
五、藝術家及講師介紹:
王虹凱(藝術家)
生於臺灣虎尾,王虹凱的研究取向創作關注殖民與離散的勞動歷史與政治關係,探究「聽」於權力、生存經歷和歷史交錯點上被遮蔽排除或消失的知識政治,以表演、聲音、工作坊、裝置、出版等形式,實驗不同的聆聽與聚集模式,探觸時/空交錯中欲望生成、共存想像和知識維度之間複雜與多變的關係。作品計畫曾於約旦安曼Mohammad & Mahera Abu Ghazaleh Foundation、東京Theater Commons Tokyo 2019、第14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2016台北雙年展、澳洲液體聲音藝術節、紐約現代美術館等地發表。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客座教授。
劉麟玉(講師)
1966年生於臺灣屏東。日本お茶の水女子大學演奏學碩士及音樂學博士,現任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奈良教育大學音樂教育講座教授。研究領域為殖民地臺灣音樂教育史、音樂文化史及作曲家江文也的生平及作品。著有論文〈從戰前日本音樂雜誌考證江文也旅日時期之音樂活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62期,4-18,1996,北京)、〈戦時体制下における台湾人作曲家江文也の音楽活動―1937年〜1945年の作品を中心に〉《お茶の水音楽論集》(第7号,1-37,2005,日本)、〈從選曲通知書看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與日本蓄音器商會之間的訊息傳遞--兼談戰爭期的唱片發行(1930s-1940s)〉《民俗曲藝》(第182期,59-98,2013),專書《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雄山閣,2005)。近年則關注日本傳統音樂在殖民地臺灣的發展史。
馬國鳳 (講師)
1963年生於臺灣宜蘭。加州理工學院地質與行星科學系博士,台灣知名地震學家,全球地震模型組織(Global Earthquake Model)會員,現任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主要專業領域為地震學、震源力學,以及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知名貢獻為首度觀測到大型地震斷層的滑移厚度、量化計算生成地震的能量,發表均向地震研究,並作為臺灣地震模型(Taiwan Earthquake Model, TEM)之領軍人物,於2015年攜團隊發表了台灣首個官方版本之地震危害潛勢圖(PSHA2015);後於2018年成立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E-DREaM),進行地震災害相關風險評估以及災害風險概念之推廣。馬國鳳亦獲得中華民國十大傑出女青年、教育部學術獎、國家講座教授等多項榮譽。
鄭世楠(講師)
1960年生於臺灣新竹。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班,現職健行科技大學應用空間資訊系副教授,空間資訊與防災研究中心主任。專長臺灣地區歷史災害地震研究,近年曾參與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一講:1867年基隆地震(臺北)、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二講:1862年臺南地震(臺南)、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三講:1906年梅山地震(嘉義)、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四講: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新竹)、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五講:1951年花蓮臺東地震序列(花蓮)、塵封的裂痕─歷史地震第六講:1845年1848年臺中彰化地震(竹山)等巡迴演講。
《註》宣傳圖片來源
藝術家|王虹凱、作品名稱|This is no country music、演出地點|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主辦單位|Tokyo Theater Commons、協辦單位|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照片提供|Tokyo Theater Commons、作品所有權|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