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空間」與「大學的發展」有什麼關聯?知識份子該如何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闖出一片天?
上海大學在1920年代可說是左翼知識份子的搖籃,也是現代文學從五四「文學革命」轉為五卅「革命文學」的重要推手,尤其大學的規劃與地理位置更是深具象徵意義。因此透過空間的展演與轉變,更可說明二〇年代上海城市空間的多元性。講座將以1923年到1927年的上海大學作為案例,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如何透過文學紀錄那個年代的社會變遷以及常民百姓生活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又如何進一步成為世代進步的動力。
📖講座主題|城市空間、現代大學與知識份子:以上海大學(1923-1927)為例
🕒講座時間|01月07日(星期五) 下午2:00-4: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報名連結|https://pse.is/3x4r6g
講者|郝譽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主持|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與談|楊富閔(臺灣小說家、編劇、作家)
指導單位|科技部
主辦單位|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
合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協辦單位|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 絡 人|國立中正大學 鄭小姐 (05) 310 6273 / mostsalon@gmail.com
本講座提供現場參加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