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試營運暖身講座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NCPI)試營運暖身系列講座從 3 月起跑,深入討論攝影藝術的不同面向,帶領觀眾探索無窮的攝影藝術世界。暖身系列講座邀請攝影空間經營者、攝影創作者,以及影像藝術策展人,三種在攝影與藝術領域的關鍵角色,從「空間」、「創作」、「策展」三種角度進行經驗分享與議題討論,引起觀眾對第一座國家攝影與影像藝術機構的好奇心。館方代表將擔任講座開場引言人。
第一場「從影像到實體:談攝影空間經營」(3月7日,星期日)由「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TIVAC」創辦人全會華、「好地下藝術空間」創辦人田名璋、「海馬迴光畫館」創辦人李旭彬,暢談攝影空間實踐背後的理想和挑戰。
第二場「從創作到典藏:談攝影文化風景」(3月14日,星期日)邀請沈昭良與謝三泰兩位前輩攝影家,分享在攝影記者與影像創作者間的思考與實踐。
第三場「從視覺到體驗:談影像策展實踐」(3月17日,星期三),邀請美術館經營者與影像藝術策展人,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館長駱麗真、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獨立策展人林怡華,分享如何以影像作為策展媒材,將視覺轉化為多層次的空間體驗。台北當代藝術館為此場次合辦單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從影像到實體:談攝影空間經營」
從「臺北攝影藝廊」到「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TIVAC」,再到「臺北攝影博覽會」,全會華參與了許多臺灣重要的攝影空間和活動籌備,對於攝影的收藏和推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將分享90年代和千禧年臺灣攝影圈的樣貌,也將談論他共同創辦的「臺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如何以民間的力量,促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誕生。
2016 年,「好地下藝術空間」創立,藝術總監田名璋既是攝影創作者,也是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有感於花蓮地區展示和實驗空間的匱乏,他希望透過空間的成立積極地以藝術介入公共議題。田名璋將從分享「好地下」的營運模式,策畫攝影相關的邀請展、駐村、工作坊和講座的經驗,以及一年一度的「浮光影藏攝影書展」,究竟「好地下」如何在花蓮創造出一處讓人親近攝影與當代藝術的所在。
由李旭彬營運的臺南「海馬迴光畫館」是南臺灣重要的影像據點,遊走於替代空間和商業畫廊之間,將攝影和當代藝術結合在同一個屋簷下。李旭斌將分享身兼空間經營者、教學者、策展人、攝影師之間的角色轉換,及他自身的多元角色又如何影響「海馬迴光畫館」的展覽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講者
|講者1|全會華
出身馬來西亞,高中時期隻身赴日學習攝影,從此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因為熱愛臺灣,一住便是三十年。全會華曾擔任臺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執行長、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教室攝影教師、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攝影藝廊執行長。並於1991年出版《全會華攝影作品集》、2017年出版攝影集《網中花園》,其攝影作品《未知系列》、《海岸中的地平線》等系列由臺北市立美術館、鼓浪嶼攝影畫廊及私人藏家典藏。臺北藝術攝影博覽會總策畫、臺藝連結有限公司執行長、藝術家、策展人、各大攝影比賽評審老師。
|講者2|田名璋
目前專任於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並為好地下藝術空間藝術總監。2007年取得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學位,藝術創作長期聚焦在鄉愁此一主題上,探討個人離開「家」之後,對於土地和親人的思念。創作媒材主要以攝影與錄像為主。近年除了教學與創作之外,也投身在策展工作上,在校內推動自由場域創作的「東華角落藝術節」,校外則經營「好地下藝術空間」,做為個人創作與協助他人創作的理念開展。
|講者3|李旭彬
出生於臺灣臺南,三十歲之前是一個土木工程師,經歷臺灣經濟奇蹟、社會、政治運動高峰。曾投身各種社運場景進行參與、紀錄、觀察。從營建顧問工程領域撤退之後,轉向攝影創作。作品著重反身性思考,以及影像與文字的共生對接。
*第一場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籌備小組召集人蔡昭儀引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場次資訊
場次:試營運暖身講座一「從影像到實體:談攝影空間經營」
日期:3月7日(星期日)
時間:14:00–16:30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80名)